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简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0, (5): 73-73.  
    摘要7898)      PDF(pc) (41KB)(1789)    收藏
    198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原工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土地管理系、外国经济管理研究所等成立于1950年的七个财经类系所基础上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了更好地适应管理教育的需要,1996年3月,成为具有实体性的学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简述“新三论”与“老三论”的关系
    顾新华, 顾朝林, 陈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7, (2): 71-74.  
    摘要6369)      PDF(pc) (574KB)(2665)    收藏
    现代系统科学已经从“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发展到“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老三论和新三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图景的改观、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当代哲学观念的深化,特别是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互相渗透的趋势、高度综合的特点和向社会科学的扩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
    徐盈之, 彭欢欢, 刘修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4): 95-102.  
    摘要6249)      PDF(pc) (1708KB)(3166)    收藏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显著促进效率提升,但达到某一门槛值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小,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拥挤外部性更倾向于分散的地理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巴罗(Barro)增长模型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域1978—2008年的数据对威廉姆森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空间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即没有达到门槛值以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超出门槛值后,集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即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显著存在。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趋同和发散并存的态势。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2)
    4. 如何解释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从制度视角的研究回顾
    杨怡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82-89.  
    摘要6119)      PDF(pc) (1008KB)(4098)    收藏
    本文以中国与印度比较研究的缘起和特点为起点,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印比较研究演变的过程,即从增长方式特征向制度基础转化,从短期宏观因素比较向长期增长持续性基础转化。本文强调了从制度视角进行中印比较研究的合理性,评述了制度在中印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制度分析的不同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5. 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刘伟, 苏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4): 5-12.  
    摘要5987)      PDF(pc) (766KB)(3043)    收藏
    人民币升值已经是我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总体来看,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均衡目标而言,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我国政府掌控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等。其中,扩大内需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本文提出了在短期内扩大内需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两个主要措施,即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和进行大规模生态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2)
    6. 地区创业氛围及其作用机理——一个族群水平的创业分析架构
    吴义刚, 荣兆梓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98-105.  
    摘要5912)      PDF(pc) (1075KB)(4258)    收藏
    创业氛围是一个地区所有族群成员关于创业的心智能力、价值观念和习俗惯例的集体和外在的表现。创业氛围是内生的,它是由创业活动衍生的创业学习、心理体验和社会互动的结果。创业氛围通过提升创业平均收益率和改变族群成员创业风险偏好,来提高创业惯例复制频率,进而提高地区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氛围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一个以知识累积和报酬激励为动力的正反馈演化路径。中西部地区促进创业活动的关键是,着力培育创业氛围并实现其临界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7. 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消费的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两部门分析框架
    陈璋, 徐宪鹏, 陈淑霞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5-16.  
    摘要5887)      PDF(pc) (2627KB)(3363)    收藏
    本文从中国引进式技术进步及不平衡结构增长等特征出发,建立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并从逻辑上解释了收入分配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在经济危机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改善当前结构矛盾的短期政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即减少高端部门资本报酬,增加高、低端部门劳动者报酬),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实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同时,本文的研究模式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1)
    8. 技术效率、全要素增长率与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以内蒙古为例
    杜凤莲, 董竞泽, 高国鹏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90-97.  
    摘要5784)      PDF(pc) (2116KB)(3495)    收藏
    本文以内蒙古为例,使用随机前沿模型,估算了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效率和TFP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呈正向变动关系。(2)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力资本水平等提高技术效率,国有工业产值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降低了技术效率。(3)整体而言,各地区TFP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都显著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9. 投资主体决策异质性与货币政策效果差异
    李俊峰, 李彬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51-59.  
    摘要5678)      PDF(pc) (1502KB)(3300)    收藏
    本文在对中国近期投资需求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构建了各类主体的投资需求新古典模型,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得出结论:(1)以调整利率(准备金)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而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相对较小,对于地方政府投资的效应为0,甚至作用相反。(2)以控制信贷规模为主的货币政策对于私营企业投资、家庭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于国有企业投资作用较小,对于政府投资作用非常微小。(3)政府对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的调整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而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果发挥作用,则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和住宅投资具有较大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0. 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王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36-41.  
    摘要5639)      PDF(pc) (991KB)(3882)    收藏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始人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讨论了空间经济问题,区别于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它引发了众多国外学者从理论扩展及实证分析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扩大理论菜单、实证研究以及福利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外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期望通过对理论研究的梳理,总结和借鉴区域发展的应对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11. 农村小额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
    刘妍, 卢亚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106-112.  
    摘要5519)      PDF(pc) (2005KB)(3461)    收藏
    本文利用江苏省13市379个农村人口的调查数据,建立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小额保险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保险认知水平、近三年的风险情况以及来源地等因素对农村人口购买小额保险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就业状况、家庭年收入、储蓄情况、人均拥有土地情况以及保单持有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太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0)
    12. 比较创新体制与比较历史创新体制——开创比较经济学研究的新框架
    贾根良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17-26.  
    摘要5292)      PDF(pc) (1223KB)(3519)    收藏
    近十几年来,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广泛影响,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在比较经济学领域已经成为最有影响的分析范式,但它在处理技术创新、制度演化和结构变迁等诸多问题上却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以演化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为基础,提出了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作为比较经济学研究新框架的构想,简要说明了它在基础理论上与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分析所存在的重大差别,论述了这种新框架的概念、体系内容和意义所在,综述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的重大前沿问题。本文认为,比较创新体制和比较历史创新体制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它为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新范式和新框架,比较经济学界不应该把其发展排除在视野之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兼评中国特色
    孙文凯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4): 33-40.  
    摘要5285)      PDF(pc) (1534KB)(2794)    收藏
    本文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跨国数据,分析了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关关系,观察其中中国的特殊之处。本文也结合中国数据预测城市化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服从一个统计上显著的S型曲线规律,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城市化的推进,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下的投资率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每推进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25个百分点。根据它们的动态关系,可以预计我国在2012年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6)
    14.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综述
    刘舫舸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 35 (1): 110-112.  
    摘要5275)      PDF(pc) (466KB)(1710)    收藏
    一、引言
    2014年11月1日,受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7家期刊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7家期刊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东北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首都经贸大学《人口与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在研讨会上,由各家期刊邀请的学界嘉宾和期刊编审专家畅所欲言,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表现形式、挑战等相关热点问题,做出了热烈的讨论。
    二、新常态的内涵
    (一)外部环境特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以下外部环境特点:第一,发达国家经济明显复苏,新兴经济体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第二,全球经济治理向旧体系回归,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多元化货币体系夭折;第三,新兴经济体实质性主动参与全球游戏规则的制定;第四,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受到很大挑战;第五,WTO多边框架下的贸易谈判受到挑战,实质进展遥遥无期。
    云南师范大学周文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5年,高速增长态势已经结束,新的常态是中低速增长,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剂,中国的未来发展尽管面临挑战,但是未来增长可以乐观判断。
    (二)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徐洪才教授认为,新常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五点:一是三期叠加,潜在经济增速下降,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问题、生态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未来呈现中高速增长态势;二是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消费能力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产业结构改变,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三是潜在五大风险(产能过剩、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外部风险冲击)逐渐解决;四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逐步理顺;五是宏观调控方式创新,扩大了定向调控和结构性减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肖卫国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其中潜在GDP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产业、消费结构优化,要素动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三期叠加、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赵果庆教授从科学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科学层面,新常态是新的均衡点。经济系统受到多种约束和非线性作用,均衡点不是唯一的。我国经济目前处在换挡期,低速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三个基本特征:相对稳定,新的最优化状态,具有长期性。从社会层面上分析,要素极大扭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人均差距等社会问题约束了经济增长,解决非均衡状态,进入公平增长,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中速兼顾公平的增长方式是新常态的内涵。
    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认为,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外在表现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低速,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由出口转向创新;内在原因为,从贫困陷阱出来的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结构问题、技术问题,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三)增长路径
    徐洪才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应该把握三大红利:对于技术创新红利,需要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国有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对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应提高人才红利;对于全球化红利,人民币需要加快国际化,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习惯于没有高速增长的模式,区分潜在增长与长期增长,适应工业化被服务业取代、消费模式取代投资模式的格局,吸收国际经验,应对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在新常态下的挑战。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教授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做法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在世界范围内,结构性扩张,需求管理,量化扩张,供给扩张。
    周文教授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新常态下的增长路径如下:第一,市场化改革。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要素价格扭曲,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纠正。但是要素价格也不能全部市场化,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就不能完全市场化。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与政府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我国的新常态下,突破了主流理论,强调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包容性增长。衡量增长的指标,不再是量,而是包容性、公正性。突破点为:土地改革、农地归农化、新农村建设、解决土地财富流转等。第三,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不再,应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二元户籍待遇差别,用人口结构优势替代人口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编辑部宋志刚主任认为,应该对新常态的内涵界定清楚,允许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调结构,让低效企业退出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杨万东教授分析了新常态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认为经济发展30年为一个周期,1949—1979年是红色政权的经济政策,1979—2009年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占主导。在新常态下,应该吸取60年的经验教训,将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于以下三点:第一是被忽略的农村经济,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第二是新增长的技术突破点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第三是将过去的拼规模、拼技术的线性力学式增长方式,转化为追求内部协调,技术、制度创新的细胞分裂式增长方式。
    赵果庆教授认为,实现新常态的目标关键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推行新型城镇化作为GDP增长的新动力,而不是规模扩张,注重质的提高,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三、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式
    (一)货币政策
    肖卫国教授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多,效果不明显,在新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不堪重负,货币政策负担调结构的重任;第二,常规货币政策应对稳增长、保就业的有效性不足,其中表现在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有效性不足,降低存款准备金的主动性不足。肖卫国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做以下选择:第一,短期结构化货币政策非常规化,利用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定向精准支持,定向降准,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构建利息走廊,降低融资成本,以时间换空间,全方位多方向改革;第二,构造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改造市场主体,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消除利率洼地,厘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疏通信贷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通道。
    (二)国际贸易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卓教授从国际贸易视角阐述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新常态。李卓教授认为,中国对外开放已经持续20年,过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广泛性和系统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应该继续延续以前的思路,着眼于内部,体现比较优势,重点在技术进步、内源性研发,内生于自己内部的创新。应该审视新常态,谁是主体,目标如何定位,有哪些可选择工具。过去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赶超型的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贸易对外扩张可以沿着过去轨道,将产能向外输出。要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保持扩张型外贸,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要考虑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在新常态基础上求得新发展。
    (三)资本市场
    武汉大学《经济评论》罗琦教授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了新常态下的挑战。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粗放型投资、低效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和谐等问题,资本市场的高资金成本与低回报不匹配。在新常态下,需要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促进利率市场化和投资安全。
    (四)劳动力市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研究所黄荣清教授从人口研究角度,探讨了在新常态下应该重新审视人口增长问题,对户籍问题、城镇化、土地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编辑部方志主任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这个框架下,人口研究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思维,二是调整性思维。适应性思维是指人口对新环境的适应,当前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真实的劳动力供给从一头一尾都在减少。一方面是青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参加劳动年龄后移,另一方面是提前退休问题,10%的男性提前退休。人口红利消退,在拐点出现后,超低的生育率加速老龄化进程,流动人口劳动力进行代际转换,由于利益诉求方面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新问题。调整性思维是指面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变化,政策调整的灵活性。第一,对劳动力数量,不再唯GDP,新的考核制度是就业优先。第二,对于人口政策,调整要连续性,“单独”只是过渡性政策,“二胎”政策会全面放开。对于退休年龄,现行政策对性别、身份存在歧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会不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有待研究。第三,制度环境的优化。对小城镇优先改变,促使劳动力回流,减少区域经济落差。第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导劳动力流入。第五,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没有突破瓶颈,应有效地控制大城市人口。第六,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提升、产业的区域转移,将影响劳动力流向。第七,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未得到突破,政策调整应该提高人力资本。
    四、相关研究选题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陆蓉教授从学术期刊角度,列举了学术期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所关注的选题,如经济增长出现换挡期、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要素约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多个经济带的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的研究、经济监管与手段、经济调控管理模式、财税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效率、跨领域监管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对本次会议总结发言,认为学者的讨论加深了对新常态的理解,大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常态的内涵,对如何实现新常态,提出了各种设想,具有启发性。本次会议为学术期刊与学者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学者需要好的平台发表学术见解,期刊需要好的作者提升期刊影响力,这种交流互通的会议很好地实现了双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风电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一项基于风电与传统电力替代性的研究
    邸元, 刘晓鸥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67-74.  
    摘要5243)      PDF(pc) (2192KB)(2997)    收藏
    本文从考察风电与传统能源电力的需求替代弹性入手,通过构建社会对电力需求函数,分析了传统能源电力与风电的需求替代关系。政府若能通过政策手段内化传统电力对社会环境的负外部性,提高传统电力的价格,则社会对风电的需求量将会显著增加。在需求拉动下,风电产业会实现快速的增长。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以2009年为例,传统电力价格每上涨0.01元,社会对风电的需求将最高增加1.03亿千瓦左右。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一系列风电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可以尝试利用碳税或发放污染配额等政策手段,适当提高传统能源电力价格,拉动社会对风电的需求总量,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16. 经济学者更利己吗
    张谊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27-35.  
    摘要5199)      PDF(pc) (1730KB)(3610)    收藏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大量的道德实验和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学者与非经济学者之间的行为差别,其中多数结果都证明:经济学者普遍比非经济学者表现得更利己,也更缺乏亲社会行为。对经济学者更利己的原因解释分为性别差异假说、自我选择假说和教育灌输假说等。在对其中经典的研究予以梳理和比较之后,本文重点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中经济学者的行为。结果发现: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有着长期效应,这些学生工作后一定程度上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微观推手,而那些经济学教授们也明显表现出忙于寻找借口、推卸责任的道德风险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西方学者研究大国经济的思想轨迹
    欧阳峣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4): 41-46.  
    摘要5199)      PDF(pc) (1062KB)(2652)    收藏
    西方学者的大国经济思想是大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本文遵循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描述了西方学者的思想轨迹,即从市场规模、生产规模到规模经济优势,从大国概念、大国形式到大国经济特征,从大国兴衰、大国复兴到新兴大国崛起。沿着这样的思路,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8. 税式支出研究的新进展
    毛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5): 42-50.  
    摘要5065)      PDF(pc) (1409KB)(3051)    收藏
    本文重点阐述税式支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实际效应,以作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基础。税式支出既具有激励保障功能,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扩大还是限制税式支出,从未停止过争论。理论研究发现,税式支出存在最优规模,具有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积极效应,并且与政治体制、社会选择紧密相关。经验研究发现,税式支出对个人决策、产业发展和政府行为产生了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9.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虞义华, 郑新业, 张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3): 72-81.  
    摘要5052)      PDF(pc) (2033KB)(3008)    收藏
    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项计量检验,比较了不同计量模型之后,笔者选取了能够修正面板异相关和自相关的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研究表明,(1)碳强度同人均GDP之间存在"N"形关系。(2)第二产业比重同碳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第二产业比重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3)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的情景分析表明,如果产业结构不改变,没有实施另外的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本身难以引致碳排放强度的大幅下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93)
    20. 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
    邹红, 喻开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31 (3): 45-55.  
    摘要5033)      PDF(pc) (2561KB)(4110)    收藏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人口分组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形成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也有重要的潜在影响;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各种因素,本文的结果依然基本稳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