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再思考——基于跨省份禁令的新证据
    邓凯骅, 郝镓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1): 44-59.  
    摘要1098)      PDF(pc) (11048KB)(166)    收藏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2007—2019年我国101家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据,研究了在2011年跨省份扩张禁令前后,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动因及其对风险绩效产生的影响。省、市两级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影响城商行的跨区经营决策,而间接作用于其经营状况。2011年之后城商行省份内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在考虑到自选择偏差、机制检验和中介效应的基础上,本文研究表明跨区域经营效果在禁令前后以及银行自身特征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禁令颁布后城商行整体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有明显改善。但对于禁令后继续省份内扩张的城商行而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或自身业务拓展实力较弱的银行常面临不良率的大幅上升和资产回报率的显著下降。而实力较强的城商行却几乎可以完全抵消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对于理解城商行经营行为以及防范化解银行系统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政策分析*——2022年的回顾与2023年的展望
    刘伟, 苏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3): 13-23.  
    摘要994)      PDF(pc) (6031KB)(421)    收藏
    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3%,经济运行呈现V型走势,比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低25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新冠肺炎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问题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此外,房地产危机、地方政府债务、汇率及货币危机、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点。鉴于此,2023年的政策目标应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需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形成政策组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政府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环境治理成效
    时培豪1, 吴传清1, 黄庆华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17-30.  
    摘要966)      PDF(pc) (9107KB)(2076)    收藏
    本文基于2010—2020年污染物排放数据,采用多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政府披露环境信息对微观主体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会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整治行动,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发挥治理效应主要通过加大地区环保执法力度和强化公共环境监督两种途径实现。受政府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企业改善环境治理成效的同时会提升创新能力、经营效率和财务绩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算与因素分解
    程开明, 李泗娥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7): 49-65.  
    摘要847)      PDF(pc) (2376KB)(197)    收藏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测算与解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直接完整测度区域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本文构造聚合环境广义Luenberger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标及分解子项,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该指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发现其相对于聚合L指标更具优势。本文根据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呈现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技术层面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增长,在要素层面主要源于期望产出效率增长与非期望产出治理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期望产出效率增长是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福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1): 4-9.  
    摘要787)      PDF(pc) (865KB)(140)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包括:基本经济制度高水平、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适配高水平、发展动力高水平和对外开放高水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高水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
    黄志, 程翔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1): 78-95.  
    摘要754)      PDF(pc) (12359KB)(321)    收藏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效应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定量评估不足,缺少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 Restrepo(2018)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并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对称性变动,从智能渗透和边界延展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与技能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2003—2020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显著大于对高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3)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增加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
    任保平, 李培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2): 4-19.  
    摘要590)      PDF(pc) (11082KB)(294)    收藏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必须摆脱传统数量型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包括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政策逻辑五个维度。从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需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要求建立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体系,形成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判断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而最优路径选择应是符合价值逻辑要求的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质量的耦合与互动。最优路径选择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又具体表现为微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宏观质量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创新驱动政策、结构协调政策和质量变革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公众环境关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伊志宏, 陈欣, 田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7): 32-48.  
    摘要544)      PDF(pc) (2361KB)(236)    收藏
    本文主要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视角,针对公众环境关注对公司治理和企业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选用 2010—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公众环境关注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所在地公众环境关注能够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本文探究了两条影响渠道:首先,公众环境关注通过强化政府环境规制发挥作用,而政治关联的存在会削弱这一作用渠道;其次,公众环境关注通过提升企业生态观念发挥作用,与这一渠道一致,如果董事长是女性、更加年长或拥有家乡偏好,这一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公众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重构:更具韧性商业生态系统的涌现
    甄珍, 王凤彬, 杨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7): 66-81.  
    摘要535)      PDF(pc) (2608KB)(216)    收藏
    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球价值链(GVC)的破坏性结构重构,增强系统应对未来突发事件冲击的韧性成为重构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松散耦合理论为基础,聚焦分析GVC结构形态及其与系统韧性的联动,识别GVC以结构重构来提升系统韧性进而响应突发事件冲击的演化模式,对GVC松散耦合结构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产生响应性演化的机制做出理论性解释。本文基于现实GVC系统结构正在发生破坏性重构的判断,在提炼“系统结构重构+系统韧性提升”共演模式的同时,指明GVC的未来高级存在形态是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系统。为加速此类新型GVC的构建,本研究对更具韧性商业生态系统典型结构特征进行了剖析,以阐释其涌现过程及其长期性,识别出具体的涌现路径,并依此为中国企业和政府携手推进更具韧性商业生态系统涌现提供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容错机制能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吗
    杨天宇, 朱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0): 4-16.  
    摘要532)      PDF(pc) (2009KB)(349)    收藏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国有企业实施的容错机制为切入点研究国有企业创新问题,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纳什均衡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1)正向激励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低风险创新激励,但不能提高其高风险创新激励;(2)正向激励和容错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高风险创新激励。本文以中央企业建立容错机制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9年央企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上述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容错机制对竞争性行业和高管年轻化的国有企业的高风险创新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为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优化国有企业容错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省直管县”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方红生, 鲁玮骏, 苏云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3): 24-39.  
    摘要492)      PDF(pc) (9627KB)(241)    收藏
    本文研究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省直管县”改革提高了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比例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规模,迫使其面临更激烈的横向竞争,加剧其对其他弱势部门的财政资金获取。县级政府还会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发展战略,延缓县域内城市化进程。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省直管县”改革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改革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省直管县”改革,在东中部地区,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会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主要产粮地区和省域边界县,改革效应则不明显。第三,地区间横向竞争加剧和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发展战略是“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两条渠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银行竞争、企业债务与“脱虚向实”——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
    彭方平, 王茹婷, 廖敬贤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3): 82-97.  
    摘要468)      PDF(pc) (10069KB)(400)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中国银监会降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门槛作为外生事件,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加剧对企业债务和投资带来的影响。在实证方法上,本文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识别,该方法能克服传统线性回归的模型误设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正则偏误问题。本文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加剧能显著降低企业负债成本,提高企业长期借款的融资能力,并促进企业“脱虚向实”。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发现银行竞争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小规模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本文研究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改善企业金融化现象,以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人工智能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
    刘凤良, 吴孟非, 徐少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6): 64-78.  
    摘要467)      PDF(pc) (11405KB)(227)    收藏
    人工智能对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现有研究以分析其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主,关于人工智能对财富分配从而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有欠缺。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连续时间异质性个体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人工智能对生产技术的影响看作一揽子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财富分配的影响。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表现有所不同,短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提高经济中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而长期中其财富分配效应则取决于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促进程度。核心机制在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多样性在短期和长期中对资本回报率产生不同影响,短期中各类技术进步总是会提高资本回报率,而在长期,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出现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我国如何在应用人工智能促进增长的同时预防不平等程度扩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对投入产出模型性质的理论思考#br#
    张红霞, 夏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5): 78-94.  
    摘要446)      PDF(pc) (11087KB)(370)    收藏
    投入产出方法作为一种经验研究方法被大量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但是模型假定与方法性质的理解却是合理使用投入产出方法的前提。投入产出模型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以生产为中心、结构性和方法的系统性。投入产出需求拉动的数量模型和成本推动的价格模型构成了其核心分析框架,两类模型都是以生产为中心;数量模型和价格模型所体现的产业间相互影响不仅包括直接联系,也包括间接联系,从而具有结构性特征。从系统性来看,这一分析框架以生产为核心形成模型的内生边界,并可以进一步对内生边界和概念进行调整;此外,通过引入分配系数建立供给驱动模型,以及与优化模型相结合扩展为广义投入产出模型体系,构成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性质出发,对投入产出方法结构性的内涵、模型系统内生边界的划分和调整、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模型体系的对称性,以及广义投入产出体系的对偶性等若干基本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由此提出笔者对投入产出方法性质的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产业集聚、技术并购与知识溢出效应
    王彩萍, 李善民, 黄志宏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0): 33-46.  
    摘要420)      PDF(pc) (2037KB)(231)    收藏
    本文将技术并购视为知识溢出的一种微观过程,考察究竟是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在企业技术并购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并购数据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通过知识竞争效应和信息网络效应显著促进了技术并购的发生,但多样化集聚对技术并购决策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专业化集聚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而多样化集聚并没有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制度环境是决定专业化集聚知识溢出效应能否发挥的重要影响机制,表现为专业化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民营企业、社会信任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技术并购决策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的元素构成
    马海涛, 毕学进, 马金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2): 4-15.  
    摘要418)      PDF(pc) (8263KB)(151)    收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全球制造业工资停滞之谜*——来自进口中间产品质量视角的经验证据
    文雁兵, 钟建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6): 4-18.  
    摘要416)      PDF(pc) (12721KB)(312)    收藏
    本文从快速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及其质量视角研究了全球制造业工资停滞现象。首先,基于DS垄断竞争框架和Koch & Smolka(2019)的研究,本文重新构建开放条件下的工资决定模型,发现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影响各国劳动工资。其次,借鉴Feenstra & Romalis(2014)的研究,本文构建全新的测度产品—行业—国家层面进口中间产品质量GEKS 指数法,估算1995—2011年37个国家从248个出口市场进口的制造业四位码中间产品质量指数,发现全球制造业进口中间产品质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分化严重,中等和低等收入国家质量指数持续上升,高等收入国家质量指数持续下降。最后,本文从跨国—行业层面定量识别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对进口国制造业工资的具体影响,发现:(1)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对全球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等收入国家、中级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技能劳动者以及进口矿物类中间产品制造业的工资降低效应最大;(2)进口中间产品质量通过“就业破坏效应”和“研发激励效应”两种机制造成全球制造业工资下降;(3)进口中间产品质量变化造成制造业工资下降是全球化中的市场性经济规律和暂时性“全球冲击波”。上述发现解释了全球制造业工资停滞之谜,并启示各国须尊重全球化的市场规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冲击,提高民众福祉,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测算与行业碳达峰预测
    魏丽莉, 侯宇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2): 63-77.  
    摘要402)      PDF(pc) (10606KB)(303)    收藏
    本文从边际减排成本入手,对中国工业各行业减排空间与碳达峰进程进行考察。在采用方向距离函数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1997—2019年中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基础上,对2020—2030年中国工业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判了目前发展趋势下工业各行业碳排放达峰进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估算期内中国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均有明显上升,但各行业上升速度和减排空间存在较大差异。预测结果显示,现有发展趋势下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可在2030年按期实现碳达峰,部分重工业行业需加快转型速度。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具有显著影响,为控制减排成本、加快碳达峰进程提供了可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来自空间杜宾分位数面板回归的证据
    胡可欣, 孙向伟, 李沣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1): 14-29.  
    摘要401)      PDF(pc) (11199KB)(212)    收藏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已有的实证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趋同速率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空间杜宾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中国336个地级市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呈趋同状态,趋同速率随分位点增大呈U型。考虑资本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中低增长地区储蓄率作用显著降低。高增长地区受到周边经济带动作用小于中低增长地区,因而高增长地区的趋同速率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方地区,东、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特征,而中部地区内部表现出分异态势,即高增长地区发散,低增长地区趋同的特征。识别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对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零工经济如何改变性别工资差距*——基于家庭与市场的双重视角
    谢富胜, 江楠, 匡晓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1): 10-25.  
    摘要399)      PDF(pc) (2333KB)(250)    收藏
    中国企业生产与性别收入分配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零工就业意味着雇佣的非正式化与收入的不稳定化,女性被大量吸纳进入零工经济的同时,参与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性别工资差距可能随之变化。理论分析表明,在市场领域,非正式雇佣加深了劳动后备军对工资的挤压效应,女性作为劳动力“蓄水池”,收入下降效应更为明显;在家庭领域,不稳定收入加深了劳动者的自我规训,家务劳动时间分配不均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张。在上述两种效应下,零工经济中的性别工资差距将大于非零工经济。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推演。劳动者“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指标表明,只有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才能真正推动零工经济成为“稳就业、保增长”的中坚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