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政府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环境治理成效
    时培豪1, 吴传清1, 黄庆华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17-30.  
    摘要1095)      PDF(pc) (9107KB)(2672)    收藏
    本文基于2010—2020年污染物排放数据,采用多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政府披露环境信息对微观主体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会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整治行动,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发挥治理效应主要通过加大地区环保执法力度和强化公共环境监督两种途径实现。受政府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企业改善环境治理成效的同时会提升创新能力、经营效率和财务绩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4): 1-11.  
    摘要833)      PDF(pc) (6103KB)(1210)    收藏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性?为什么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怎样的历史迫切性和客观必然性?怎样才能有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哪些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述问题是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史丹1, 孙光林1, 2, 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4): 12-30.  
    摘要778)      PDF(pc) (12104KB)(679)    收藏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
    周泽将1, 王怡晨2, 雷玲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7): 86-102.  
    摘要362)      PDF(pc) (10184KB)(162)    收藏
    作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企业的ESG表现能否应用于识别商誉减值值得关注。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的关系。研究发现:(1)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商誉减值越少,这意味着企业的ESG表现具有商誉减值识别的作用;(2)良好的ESG表现可以视作企业未来业绩乐观、经营风险较小的积极信号,从而预示着较低的商誉减值;(3)在非国有产权性质、机构持股较少、分析师关注度较低的企业中,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的负向关系更加显著;(4)ESG评级分歧会削弱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间的负向关系。本文基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视角将企业ESG表现与商誉减值联系起来,为有效识别和防范化解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非财务维度的有益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谋划
    高培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5): 2-8.  
    摘要361)      PDF(pc) (3755KB)(580)    收藏
    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谋划宜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以着力破解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主攻方向。第二,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税收制度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部署和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成果为逻辑起点。第三,首先盯住相关行为主体关切,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稳定相关行为主体预期、激发相关行为主体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上。第四,承继历史传统,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当“先锋官”和“突击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投资“脱实向虚”
    昌忠泽1, 李汉雄2, 毛培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65-80.  
    摘要360)      PDF(pc) (9795KB)(517)    收藏
    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债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是当前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采用2009—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融资结构视角实证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了非国有上市公司实体投资下降和金融投资上升,而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没有显著影响;第二,这一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个体异质性;第三,在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下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变化,是导致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潜在影响机制;第四,从发展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收益率会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增加而下降,因此长期持续增加金融投资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而政府债务资金投向基建民生领域能够缓解实体投资下滑。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数据要素与数据经济学
    洪永淼, 史九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8): 1-16.  
    摘要339)      PDF(pc) (9669KB)(313)    收藏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规模化应用使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断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本文以数据要素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数据的本质及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并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全球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数据要素对经济学研究范畴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构建数据经济学,进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为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与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司法“去地方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的证据*
    宋常1, 何硕颖1, 毕功兵2, 程晓刚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7): 1-14.  
    摘要302)      PDF(pc) (8948KB)(534)    收藏
    高质量法治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司法“地方化”问题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是地方保护的一种体现,阻碍着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便是中央为此所做的一项重要司法体制改革举措。本文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巡回法庭设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微观企业层面检验司法“去地方化”制度创新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巡回法庭能显著提高覆盖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效应在更易获得地方保护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以及政府补贴倾向型企业中更为明显,但不会受到企业所在地是否是巡回法庭驻在地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分割程度、地区契约执行效率和企业投资效率是巡回法庭设立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机制。本文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论断提供了新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机制:发展和安全的权衡
    李靖1, 聂辉华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7): 119-136.  
    摘要294)      PDF(pc) (11401KB)(636)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速进入数字时代。与此同时,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官员治理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在治理方式上,从强调激励到强调监督;二是在考核内容上,从强调单一的经济指标到强调多元化指标。在提炼时代背景和两个转变的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权衡发展和安全的组织经济学模型,从数字技术的角度解释了官员治理机制的变化。主要结论是:第一,发展导向的契约严格优于安全导向的契约,除非安全负外部性非常大,或者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非常高。第二,如果委托人同时注重发展和安全,一定会对代理人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第三,数字技术导致的监督成本和发展导向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当监督成本非常高时,委托人应该采取发展导向的考核机制;当监督成本属于中等程度时,应该采取多任务的考核机制;当监督成本很低时,应该采取发展导向的考核机制。第四,安全事故带来的负外部性越大,委托人越是倾向采取多任务考核机制。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官员激励机制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理论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国有企业工资溢价与形成机制
    宋扬1, 2, 石曜丞1, 周广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7): 72-85.  
    摘要284)      PDF(pc) (8689KB)(419)    收藏
    本文基于三轮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追踪调查(CMEELS)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和反事实分解方法,对2017—2021年国有企业工资溢价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这段时期国企相对于非国企存在工资溢价,工资溢价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层次上,形成国企工资溢价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和非国企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高工资水平上,女性和农村户口持有者等群体在非国有企业受到了工资歧视,因此上述群体中存在较大的国企工资溢价。据此本文建议未来应坚持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打破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约束,提高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我国财政安全的内涵、挑战和实现路径: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
    马海涛1, 姚东旻2, 于曙光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5): 9-24.  
    摘要267)      PDF(pc) (9382KB)(178)    收藏
    财政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试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厘清财政安全的内涵和要求,甄别我国财政安全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给出实现财政安全的政策路径。本文提出,财政安全是指一国的财政收支短期平稳运行,中长期实现跨年度、跨周期平衡,并储备一定的财政空间和财政资源,应对各种自然、政治、经济、社会重大冲击,以维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财政安全主要面临来自财政收支压力、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自然灾害和复杂国际形势等方面的挑战。实现财政安全,未来政策取向可以考虑从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数字经济适配的数字税收体系和建立高效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以财政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城市间房价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小亮1, 陈衎2, 王兆瑞3, 肖争艳2, 4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49-64.  
    摘要264)      PDF(pc) (9707KB)(506)    收藏
    ]面对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增速的分化走势,“因城施策”逐渐成为主基调,为此需要准确识别不同城市房价分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综合使用XGBoost等机器学习方法以及SHAP值解释性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测算并分析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分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预期因素在多轮房价分化期间都起到重要驱动作用;(2)货币政策本身并不是房价分化的主要因素,但可以通过影响预期导致房价分化;(3)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本身也不是房价分化的主要因素,但也可以通过影响预期导致房价分化。有鉴于此,“因城施策”的关键在于稳定公众对房价的预期:一线城市应在控制土地成本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住房供给,削弱由于供不应求所带来的房价上涨预期;二三线城市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和环境质量,改善居民购房需求,防范人口外流带来的房价下跌预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薪酬税收激励与劳动收入份额
    钟晓敏, 占泽英, 鲁建坤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3): 83-96.  
    摘要255)      PDF(pc) (8962KB)(417)    收藏
    我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多数偏向资本要素,而激励使用劳动要素的较少。前者通常不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后者的影响又如何呢?对此,本文基于2008年薪酬抵税改革运用双重差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薪酬税收激励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在样本均值处约上升462%。该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薪酬待遇,且普通员工受益大于管理层,并且对企业效率和效益均有正向影响。综合来看,此类税收优惠政策能更好兼顾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践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宜更多运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与劳动收入份额
    李金磊1, 王磊1, 黄远标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7): 15-32.  
    摘要240)      PDF(pc) (10788KB)(467)    收藏
    在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发展成果是否合理分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直接促进了市场主体进入,进而通过影响企业的垄断势力、创新研发和投资活动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主要来自员工工资待遇的提高而非员工数量的增加;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劳动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此外,政策效果在不同政府干预水平的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本文为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
    杨瑞龙, 王业亮, 王一兆, 任羽卓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4): 31-50.  
    摘要239)      PDF(pc) (11817KB)(588)    收藏
    决策权配置对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将深刻改变决策权配置模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使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企业集团决策权的集中度,促使决策权向子公司转移。在使用工具变量、DID以及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渠道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企业集团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子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相对信息成本两条途径促使决策权向子公司转移。此外,数字化转型促进分权的效应在民营、子公司数量更少和子公司承担业务量更轻的企业集团中表现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数字时代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纵向监管、地方选择性供地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周玉龙, 刘玉海, 宋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1-16.  
    摘要236)      PDF(pc) (11102KB)(674)    收藏
    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是中国式分权下提升中央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关键,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有效监督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微观工业用地供应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的通报结果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中央环保督察促使地方政府降低污染密集型工业用地供应,增加清洁型工业用地供应,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地方领导人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以及产业转型能力机制对不同特征的城市工业土地供应结构策略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央地互动关系与地方利用土地偏向性供给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具有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撤县设区”的公共资源再配置效应
    卢盛峰1, 2, 林菁文2, 阳子熠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3): 49-64.  
    摘要232)      PDF(pc) (10121KB)(492)    收藏
    中国式“撤县设区”给县域带来了什么?是增进了与大城市共享发展还是导致了县市公共资源被汲取?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公交车站点空间布局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对公共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撤县设区”显著降低了县域公交车站点的新建概率,即这一改革对县域更多扮演着“资源汲取”角色。(2)动态效应上,“撤县设区”导致的汲取效应呈现不断增强趋势。(3)影响机制方面,一方面,“撤县设区”改革调整了公共交通资源的空间再配置:在省级层面,受政策冲击的地市在改革中受损而其他城市受益,呈现出省内统筹再配置格局;在地级市内部,被“撤县设区”的县域是这一改革资源配置受损方,而城市其他部分受冲击较小。另一方面,这一改革带来的差异化资源配置效果取决于基于改革意愿、经济实力的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博弈环境。本文从公共资源空间布局角度评估了中国“撤县设区”改革的真实效应,同时也对中国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模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精准扶贫、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仇童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4): 51-66.  
    摘要230)      PDF(pc) (10602KB)(645)    收藏
    本文利用县域面板数据结合2000—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系统考察了精准扶贫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以及人口流动在其中的角色扮演。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效果相对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精准扶贫存在加速贫困县常住人口流失的倾向,而常住人口流失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研究显示,贫困县人口流失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激发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地区;对于处在城市群或南方地区的贫困县,精准扶贫在降低其与其他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对于处在城市群或北方地区的贫困县,精准扶贫导致其流失更多常住人口。本文为认识精准扶贫的经济作用及其要素配置效应,优化后扶贫时代脱贫地区扶持策略提供了经验证据,但本文仅是对精准扶贫经济效应的短期评估,其经济潜力仍需长期观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劳动力市场摩擦、企业进入退出与经济波动
    周慧珺1, 赵扶扬2, 傅春杨3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81-96.  
    摘要229)      PDF(pc) (9384KB)(533)    收藏
    本文在一个DSGE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及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通过四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冲击考察了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疫情冲击将首先导致失业增加,然后传导至企业端,引起单个企业产出下降和中小企业退出,进一步抑制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正反馈循环。在劳动力市场摩擦和企业数目下降两个机制的互相强化下,短期冲击会带来持续性的影响,仅存在一个季度的冲击也会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持续数年。最后,本文通过政策分析为稳定就业、纾困中小企业等举措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性别差异、养老金福利与退休决策
    李锐, 贾敏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3): 97-116.  
    摘要224)      PDF(pc) (12403KB)(416)    收藏
    明晰不同性别个体在延迟退休中的福利损益,是优化设计延迟退休制度的关键。本文使用微观模拟和OAXACARIF分解方法,模拟了现行制度以及八种延迟退休制度下个体的养老金总财富、养老金净财富、退休总净现值三种养老金福利,并通过模拟养老金总财富累计值、养老金总财富峰值、养老金净财富峰值、期权价值确定了个体最优的退休年龄选择。研究发现:现行制度存在提前退休激励;阶梯奖惩的弹性延迟退休制度具有延迟退休激励效果;现行制度下个体养老金福利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可以通过延迟退休缓解。据此,本文认为在延迟退休制度设计中需要加入激励措施、采取具有阶梯奖惩措施的弹性延迟退休方案、减少养老金福利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