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2022年7月5日下午,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当代经济科学》编辑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选题”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本硕博学子积极收看和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历时四个小时,邀请到了9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剖析了值得高度关注和持续追踪的重大问题,就青年学者如何确定研究选题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刘晓光老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常务副主编郭庆旺老师和《当代经济科学》主编冯根福老师分别进行了会议致辞。郭庆旺老师表示,青年学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列讲话精神,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并向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和老师同学们表示感谢。随后,冯根福老师再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向长期支持和关注《当代经济科学》的读者表示感谢并欢迎青年学者积极投稿。
      来自清华大学的陆毅老师首先指出学术研究要从问题出发、联系政策,把握“问题-政策”的研究框架。陆毅老师认为,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新时代我国的经济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新环境的新问题。关于历史遗留问题,陆毅老师以“留抵退税”的跨期协调为例进行说明,认为主要是制度设置所引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原有的制度环境和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发生变化,旧制度在约束放松的新环境下出现调整空间,即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关于新环境中的新问题,陆毅老师认为时代变化可能会推动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新时代下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视角。例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目标从增长问题向均衡问题转变,如发展更关注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安全等问题。
      同时,陆毅老师指出,学者应该利用政策事前事后的数据分析以严格评估中国在经济战略制定的“对”与“错”,着重关注政策设计的独特性而非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从而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群体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接下来,程名望老师指出,作学术研究要有构建学术体系的意识,拒绝研究“碎片化”,让每一次研究都成为自身学术“大厦”的“基石”,而不应该盲目追求热点话题。首先,程名望老师指出,经济学研究要入主流、有特色。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也具有人类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经济学研究要接受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坚持“资源优化配置”这条线、坚持效率与公平两个目标。接着,程名望老师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以30年为一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各阶段资源配置问题的演化,从而引出了各阶段财富增长与福利改善这两大问题。程名望老师继续从“均衡-周期-边际”视角,基于中国过去发展的经验研究,引出了“中国经济未来还能走多远”这一长期话题,为参会的老师同学们提供选题方向建议。
      同时,程名望老师认为学术研究属于自然实验,应该尊重自然实验。不同于理工学科,经济学的自然实验是真实的历史场景,此类自然实验为经济学研究提供广泛的研究场景。程名望老师进一步将自然实验分为两类,一是经济政策等小型实验,二是如大饥荒等大型实验。以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为例,程名望老师认为此类大型的自然实验能较好地体现民族的成长、总结发展经验规律,能将中国经验更好地展现于世界,是较优的选题切入点,希望青年学者能对此加以更多的关注。
      范子英老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的体悟,就“如何形成系列研究”展开了逻辑严密的阐述。首先,范子英老师明确了系列研究的重要性。以苏轼诗词引入,范子英老师总结了全才式和专才式这两种做学问的模式,表示形成系列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对相关研究领域有长期、持续的跟踪,即用3-5年熟悉领域内容、5-10年把握领域内专业知识以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接着,范子英老师从相关度、不相似性两方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什么是“系列”。“系列”的相关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方面是一个问题的前后逻辑相关,范子英老师以政策间财政关系研究为例阐述了如何从原因、现状、结果的分析链条以形成系列研究;另一方面是跳出问题看问题,即交叉领域分析,从原有问题出发分析其对其他问题的影响。不过,系列研究也要做到不相似性。例如,“一个X对应不同Y”和“不同层级X”之类的创新很难构成系列研究。最后,范子英老师就“如何系列”指出,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点到线,找到切入口是问题分析的关键,并在“线”上找到下一个切入口;由线到面,随“线”背后的逻辑关联、影射现实,逐步形成一系列的研究。
      罗知老师指出了当前在经济学研究选题中广泛存在的几点问题,如选题缺乏新意、数据驱动而缺乏逻辑支撑等。罗知老师建议各位青年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去了解社会、接触现实,如和新闻媒体交流等,拓宽学术视野。
      随后,罗知老师对遥感经济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近十年来,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变革使得公开获取分辨率不断提高的卫星图像成为可能,并可以利用算法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社会科学信息,由此遥感经济学应运而生。遥感数据具备以下三大优势:第一,获取其他方式难以获得的信息;第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产生更多的信息;第三,地理覆盖范围广,例如能以统一的方式来获取跨国别数据。接着,罗知老师列举了目前能获取遥感数据的主要信息源,如MODIS传感器、国防气象卫星等。然后,罗知老师从夜光数据、气候和天气、地形、农地利用与作物选择、建筑类型等多方面介绍了遥感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过,罗知老师也指出遥感数据的使用存在数据集规模过大、空间相关性、测量误差和隐私问题等多个潜在误区,并强调遥感数据只能作为数据补充而非替代,要防止遥感数据的过度使用。
      余泳泽老师结合自己学术研究的感悟,向大家阐述了“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如何做好一篇研究”的问题。首先,余泳泽老师探讨当前青年学者在选题中可能存在的几点困惑,如横向选择和纵向选题、重视实践和重视理论、追踪热点和厚积薄发等。关于“可以做什么样的研究”,余泳泽老师认为中国经济学者可以做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并给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讲好发生在祖国的故事;第二,用创新的理论去解释国外经典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间的矛盾;第三,总结其他国家难以模仿、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第四,做经济学研究要顶天立地、利国利民,要对中国发展有现实意义。接着,余永泽老师介绍了如何判断一个好的选题,主要有六个角度,即有思想、有创新、现实价值、理论价值、有方法、有意思。同时,余泳泽老师以自身经验出发,主要从选题、规范、时机、识别、故事五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样的论文是一篇好的论文。
      温军老师从选题来源、选题注意点和写作注意点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对研究选题和写作的观点与建议。关于选题来源,温军老师介绍了多种信息渠道,希望学者更多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文件报刊、国际国内会议,可以从微博等社交平台、现有文献的脚注和结论展望获取选题灵感,也可以对社会多加关注、发现反事实的生活现象、研究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温军老师建议学术研究的选题内容应该是适度超前、有生命力的选题,例如把握经济发展阶段、体现经济发展规律的选题,也可以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国际对比。关于选题注意点,温军老师提醒要注意热点聚焦、数据限制、方法苛求、期刊风格等多项问题。同时,温军老师也指出,在进行学术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选题具有创新性;第二,方法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第三,表达形式多样化,如可综合运用引、注等;第四,角度多样、交叉,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可读性。
      张勋老师重点介绍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领域这一热点话题的现有研究成果,为与会师生提供更多选题切入点。首先,张勋老师对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的内涵进行了拆解。从研究的角度,共同富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收入增长和均等化、财富增长和均等化、机会均等化等;从研究的角度,数字经济可以拆解为消费端和生产端,即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张勋老师具体介绍了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现有数字经济的研究系列,如数字经济的测度、技术开放、数字贸易等。
      随后,张勋老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消费互联网推动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具体阐述了如何从生产端和消费端来理解共同富裕,探讨了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促进共同富裕的创业机制。同时,张勋老师指出“数字鸿沟”现象可能会给消费互联网带来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也给出了缓解“数字鸿沟”负面影响的一些方法;他认为,目前数字金融发展依然能在农村地区带来涓滴效应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王雅琦老师从青年学者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学术经验,分享了她对经济学研究的一些思考。王雅琦老师主要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进行学术研究前,要对数据、问题和理论模型等进行评估以明确材料是否足以支撑一篇好的研究。第二,大量练习好的研究方法,如理论建模方法和数据分析,熟能生巧。第三,好的阐述,可以从“简”和“繁”两方面进行练习。以理论建模为例,“简”意味着需要把理论模型化成最简单形式,“繁”则需要将模型构建的各项细节阐述清楚。第四,学术研究要保持好的心态;例如,可以通过保持两个左右的研究兴趣点、精简方向而不断深化研究、调整研究心态。
      随后,王雅琦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汇率变动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效应”。本篇论文利用企业层级外债发行数据,进行了更详细的企业融资选择的微观分析,从汇率视角对企业债务展开研究,提供了汇率影响企业投资金融渠道的新证据。同时,王雅琦老师也分享了自己所在领域的一些新兴研究方向,如汇率的金融渠道及福利评估、最优汇率制度、人民币国家化和“碳货币”等,进一步拓宽了与会师生的视野。
      周广肃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了学术研究中的经验感受。周广肃老师肯定了之前多位专家所倡导的研究“体系化”,并以自身经验进行了具体阐述;其研究成果很大部分集中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研究体系。周广肃老师在该领域从收入分配问题的决定因素出发,逐步深入,探讨收入分配问题的影响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收入分配问题推向内在结构和动态传递问题的研究。
      同时,周广肃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Economic Inequa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 Micro Evidence from China”。本篇论文基于微观数据,研究了不平等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增速放缓、经济上行压力大的背景下,文章聚焦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注近年来所倡导的“双创”战略,探讨了不平等对家庭创业的影响问题。文章认为,短期看,不平等会加剧个体间的收入比较而提高个体的物质渴求,家庭会期望通过创业决策以期望财富实现快速增长;长期看,不平等会改变家庭的经济决策,进而改变家庭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周广肃老师指出了现有研究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即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脱节”,引起与会师生的共鸣。
      最后,研讨会主持人刘晓光老师对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本次中国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选题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顾星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