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上一期   
    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及其发展战略
    范从来, 郑琼洁
    2024, 44(11):  1-14. 
    摘要 ( )   PDF (8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认清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只有认清了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才能建立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本文从人工智能视角系统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三种新质态:开源创新、迭代演化及超大规模,分析了它们对生产关系优化的潜在影响。开源创新促进知识共享,显著提高了技术研发效率;迭代演化展现了AI技术在自我优化方面的显著能力,实现了模型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推动技术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超大规模则使AI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精准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大战略,即建立健全开源创新新生态、聚焦基础大模型、强化技术主导、鼓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以及推动政府调控模式的转型。

    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三大特征与两大策略
    段成荣, 周思瑶
    2024, 44(11):  15-30. 
    摘要 ( )   PDF (110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其基石。基于第三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运用三元图和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深入分析了1982—2020年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与策略。结果表明,过去40年间,各民族就业结构变动呈现三大特征:发展的共性、时间的压缩性和路径的多样性。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为西部少数民族赴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创造了条件,形成了通过异地就业促进就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策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即使面对生产力相对薄弱和内需不振的情况,也能借助先发地区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全国完整的工农业产业链与供给链支持下,形成以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就业结构现代化的另一重要策略。以上结论体现了我国通过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的“中国方案”。而这一方案的成功实践也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以共融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省以下税收分成对基层“三保”支出的影响*
    仇童伟, 彭嫦燕
    2024, 44(11):  31-50. 
    摘要 ( )   PDF (137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障基层“三保”支出,是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基本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本文利用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数据库数据,考察了省以下税收分成对基层“三保”支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显示,市县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并未显著激励基层“三保”支出。机制检验表明,市县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激励了基层政府发展经济,并使其设定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诱发该现象的根源在于,省级经济增长目标是借助税收分成实现向下分解的。本文旨在说明,调整省以下税收分成比例来强化基层“三保”保障,需以破除税收分成锚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契约关系为前提。在准确测算基层“三保”支出合理规模的基础上,强化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专款专用属性,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三保”支出预算管理。

    中国劳动力负增长与老年人口增长叠加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政策选择
    穆怀中, 张冬雪
    2024, 44(11):  51-70. 
    摘要 ( )   PDF (13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中国劳动力负增长和老年人口增长叠加,其对居民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政策回应,尚需深入研究。本文依据劳动力负增长和老年人口增长的现实背景,同时考虑代际之间的动态联系,提炼出与劳动力负增长和老年人口加速增长相适应的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展开定量分析,探讨劳动力负增长和老年人口加速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与政策选择。研究发现:基于各种情景预测参数模拟未来劳动力和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未来劳动力负增长和老年人口总量增长叠加将共同作用于养老金和工资收入,这一人口转变导致居民养老金和工资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减缓。通过选择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缴费率的组合以及渐进式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等路径,可以应对人口数量变动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冲击,保证居民收入不降低、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

    阶层跨越与共同富裕:居民家庭收入与财富的流动性及其约束
    李静, 高楠, 戴昕晨
    2024, 44(11):  71-89. 
    摘要 ( )   PDF (12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构建多个样本,结合资产视角分析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阶层流动性及其向上流动的约束。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阶层流动水平趋势向好,有近半概率实现向上流动,相对流动水平与绝对流动水平不断提高,在长期中可以获得更高的财富地位;居民家庭收入的阶层流动水平整体高于家庭资产的阶层流动水平,可见居民家庭在收入中有更大的可能实现阶层跨越。此外,低收入居民家庭相对流动水平良好,这有效支撑其流动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然而外部优势资源的欠缺使得该群体难以获得更高的财富地位;降低区域间经济资源与教育水平差异是推动低收入居民家庭实现大幅度阶层上升的关键。本文认为,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居民家庭阶层流动水平、缩减社会收入与财富差距需要积极推动区域间公共资源分配均衡化。

    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
    刘青, 陈政宇, 肖柏高
    2024, 44(11):  90-106. 
    摘要 ( )   PDF (11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智能制造时代来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流量和存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全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升了农村转移人口收入,进而减少了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存在通过扩大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和增加利润总额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总体净效应仍然表现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在农业更发达的城市,机器人的应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更小;在拥有更多高技术行业的城市,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获得更多收入;机器人的应用使农村转移人口中的高技能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多收入但更少寄回农村。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如何同时引导产业升级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集体声誉冲击、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出口
    孙浦阳, 马科伟, 于春海
    2024, 44(11):  107-126. 
    摘要 ( )   PDF (13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外生且具有代表性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事件,衡量特定于地区行业的负面集体声誉冲击,并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集体声誉冲击对同“群体”内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冲击发生后,同城市其他企业的对应产品出口额和出口数量显著下降,且考虑潜在的识别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关注集体声誉冲击的影响范围,发现在行业维度,影响局限于相同4分位行业;在地区维度,冲击对同一省份其他企业的出口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本文研究还发现:商标品牌的产品识别功能,以及历史重复交易对个体声誉的强化作用,均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使“群体”内企业有效规避了集体声誉冲击的影响。企业与出口目的国的地理距离越远,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高,集体声誉冲击的负向影响也就越大。本文的研究为集体声誉在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为企业如何规避集体声誉冲击的不利影响,提供了参考。

    数理模型园地
    引流、竞争与弱势产品推广
    许晓言, 余建宇, 李志群
    2024, 44(11):  127-142. 
    摘要 ( )   PDF (114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考察电商平台、弱势产品卖家、一般产品卖家以及消费者四类主体之间的策略互动,从机制层面解释了平台免费推广弱势产品的经济学逻辑。研究表明,尽管弱势产品具有知名度较低、交易成本较高的特征,平台依然可以通过推广弱势产品来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进入,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刺激更多一般产品卖家入驻平台,平台利润提升,实现平台与弱势产品卖家的双赢。然而,随着平台对一般产品卖家收费的提升,一般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福利可能受损,进而对弱势产品卖家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进一步发现,平台间竞争可以有效缓解垄断平台过度推广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大对弱势产品的推广力度。本文为理解电商平台的引流策略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商平台如何赋能弱势的农产品卖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断链脱钩的宏观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的视角
    王彬, 贺金玲, 王航
    2024, 44(11):  143-162. 
    摘要 ( )   PDF (14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产业链安全问题。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的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ICT产业生产率断链脱钩负向冲击的宏观传导效应,并在ICT产业为互补品的前提下分析了针对ICT产业的外生生产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一阶技术效应和二阶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与一阶效应相比,ICT产业受到的负向生产率冲击的宏观影响被放大,而正向生产率冲击的影响被削弱。此外,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ICT产业的替代弹性,并对ICT产业生产率冲击的宏观传导效应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针对ICT产业10%的生产率冲击会带来208%的一阶技术效应,且由于ICT产业在生产网络中位于关键位置、替代弹性小于1,生产率冲击产生了非对称的二阶结构效应,导致10%的负向生产率冲击造成的宏观影响被放大至214%,正向生产率冲击造成的宏观影响被减少至202%。进一步研究发现,为了抵消美国制裁的负面冲击,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补贴,且补贴ICT产业的作用最大,补贴ICT产业的上游产业的作用次之。中国应重视ICT产业链安全并加强产业数字化建设,以提升宏观经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