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2015, Vol. 35 ›› Issue (1): 110-112.

• 动态与综述 • 上一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综述

刘舫舸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
  • 出版日期:2015-01-16 发布日期:2015-01-26

LIU  Fang-Ge   

  • Online:2015-01-16 Published:2015-01-26

摘要: 一、引言
2014年11月1日,受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7家期刊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7家期刊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东北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首都经贸大学《人口与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在研讨会上,由各家期刊邀请的学界嘉宾和期刊编审专家畅所欲言,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表现形式、挑战等相关热点问题,做出了热烈的讨论。
二、新常态的内涵
(一)外部环境特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以下外部环境特点:第一,发达国家经济明显复苏,新兴经济体分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第二,全球经济治理向旧体系回归,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多元化货币体系夭折;第三,新兴经济体实质性主动参与全球游戏规则的制定;第四,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受到很大挑战;第五,WTO多边框架下的贸易谈判受到挑战,实质进展遥遥无期。
云南师范大学周文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5年,高速增长态势已经结束,新的常态是中低速增长,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剂,中国的未来发展尽管面临挑战,但是未来增长可以乐观判断。
(二)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徐洪才教授认为,新常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五点:一是三期叠加,潜在经济增速下降,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问题、生态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未来呈现中高速增长态势;二是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消费能力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产业结构改变,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三是潜在五大风险(产能过剩、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外部风险冲击)逐渐解决;四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逐步理顺;五是宏观调控方式创新,扩大了定向调控和结构性减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肖卫国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其中潜在GDP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产业、消费结构优化,要素动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三期叠加、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赵果庆教授从科学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科学层面,新常态是新的均衡点。经济系统受到多种约束和非线性作用,均衡点不是唯一的。我国经济目前处在换挡期,低速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三个基本特征:相对稳定,新的最优化状态,具有长期性。从社会层面上分析,要素极大扭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人均差距等社会问题约束了经济增长,解决非均衡状态,进入公平增长,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中速兼顾公平的增长方式是新常态的内涵。
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认为,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外在表现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低速,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由出口转向创新;内在原因为,从贫困陷阱出来的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结构问题、技术问题,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这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三)增长路径
徐洪才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应该把握三大红利:对于技术创新红利,需要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国有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对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应提高人才红利;对于全球化红利,人民币需要加快国际化,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习惯于没有高速增长的模式,区分潜在增长与长期增长,适应工业化被服务业取代、消费模式取代投资模式的格局,吸收国际经验,应对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在新常态下的挑战。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教授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做法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在世界范围内,结构性扩张,需求管理,量化扩张,供给扩张。
周文教授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新常态下的增长路径如下:第一,市场化改革。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要素价格扭曲,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纠正。但是要素价格也不能全部市场化,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就不能完全市场化。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与政府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我国的新常态下,突破了主流理论,强调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包容性增长。衡量增长的指标,不再是量,而是包容性、公正性。突破点为:土地改革、农地归农化、新农村建设、解决土地财富流转等。第三,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不再,应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二元户籍待遇差别,用人口结构优势替代人口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编辑部宋志刚主任认为,应该对新常态的内涵界定清楚,允许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调结构,让低效企业退出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杨万东教授分析了新常态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认为经济发展30年为一个周期,1949—1979年是红色政权的经济政策,1979—2009年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占主导。在新常态下,应该吸取60年的经验教训,将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于以下三点:第一是被忽略的农村经济,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第二是新增长的技术突破点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第三是将过去的拼规模、拼技术的线性力学式增长方式,转化为追求内部协调,技术、制度创新的细胞分裂式增长方式。
赵果庆教授认为,实现新常态的目标关键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推行新型城镇化作为GDP增长的新动力,而不是规模扩张,注重质的提高,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三、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式
(一)货币政策
肖卫国教授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多,效果不明显,在新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不堪重负,货币政策负担调结构的重任;第二,常规货币政策应对稳增长、保就业的有效性不足,其中表现在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有效性不足,降低存款准备金的主动性不足。肖卫国教授认为在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做以下选择:第一,短期结构化货币政策非常规化,利用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定向精准支持,定向降准,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构建利息走廊,降低融资成本,以时间换空间,全方位多方向改革;第二,构造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改造市场主体,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消除利率洼地,厘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疏通信贷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通道。
(二)国际贸易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卓教授从国际贸易视角阐述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新常态。李卓教授认为,中国对外开放已经持续20年,过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广泛性和系统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应该继续延续以前的思路,着眼于内部,体现比较优势,重点在技术进步、内源性研发,内生于自己内部的创新。应该审视新常态,谁是主体,目标如何定位,有哪些可选择工具。过去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赶超型的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贸易对外扩张可以沿着过去轨道,将产能向外输出。要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保持扩张型外贸,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要考虑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在新常态基础上求得新发展。
(三)资本市场
武汉大学《经济评论》罗琦教授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了新常态下的挑战。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粗放型投资、低效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和谐等问题,资本市场的高资金成本与低回报不匹配。在新常态下,需要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促进利率市场化和投资安全。
(四)劳动力市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研究所黄荣清教授从人口研究角度,探讨了在新常态下应该重新审视人口增长问题,对户籍问题、城镇化、土地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编辑部方志主任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这个框架下,人口研究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思维,二是调整性思维。适应性思维是指人口对新环境的适应,当前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真实的劳动力供给从一头一尾都在减少。一方面是青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参加劳动年龄后移,另一方面是提前退休问题,10%的男性提前退休。人口红利消退,在拐点出现后,超低的生育率加速老龄化进程,流动人口劳动力进行代际转换,由于利益诉求方面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新问题。调整性思维是指面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变化,政策调整的灵活性。第一,对劳动力数量,不再唯GDP,新的考核制度是就业优先。第二,对于人口政策,调整要连续性,“单独”只是过渡性政策,“二胎”政策会全面放开。对于退休年龄,现行政策对性别、身份存在歧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会不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有待研究。第三,制度环境的优化。对小城镇优先改变,促使劳动力回流,减少区域经济落差。第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导劳动力流入。第五,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还没有突破瓶颈,应有效地控制大城市人口。第六,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提升、产业的区域转移,将影响劳动力流向。第七,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未得到突破,政策调整应该提高人力资本。
四、相关研究选题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陆蓉教授从学术期刊角度,列举了学术期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所关注的选题,如经济增长出现换挡期、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要素约束、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多个经济带的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的研究、经济监管与手段、经济调控管理模式、财税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效率、跨领域监管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对本次会议总结发言,认为学者的讨论加深了对新常态的理解,大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常态的内涵,对如何实现新常态,提出了各种设想,具有启发性。本次会议为学术期刊与学者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学者需要好的平台发表学术见解,期刊需要好的作者提升期刊影响力,这种交流互通的会议很好地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