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06-16
    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卫兴华, 洪银兴
    2011, (6):  5-13. 
    摘要 ( )   PDF (10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已历经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雨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有关经济思想。在新中国建立前和建国初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建设与改革中,形成和发展着根植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了由毛泽东思想曾经探索、由邓小平理论奠立、又由党中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继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理论。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
    石仲泉
    2011, (6):  14-19. 
    摘要 ( )   PDF (8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90年在历史长河中虽是一瞬,但却使近代的苦难中国发生了企盼已久的巨变。从认识理念言,这可归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果。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这个概念使用较晚。党的历程,无论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归根结底,在于是否科学坚持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
    扩大内需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实证
    李通屏, 郭熙保
    2011, (6):  20-28. 
    摘要 ( )   PDF (18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梳理了人口与内需关系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扩大内需人口经济学的初步框架。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提供的相关数据,基于中外经验,对人口增长、人口年龄和城乡结构变化的内需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人口增长不会破坏扩大内需,人口年龄和城乡结构的急剧变化对低消费率和高投资率有较强的解释力。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由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向允许人口适度增长的转变,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
    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缺陷及其改进路径
    何继票, 邱琼
    2011, (6):  29-37. 
    摘要 ( )   PDF (10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投入产出工作的历史与贡献,继而从现阶段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流程及部分特点出发,借鉴国际标准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并考虑我国统计与核算的现实需要,研究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存在的主要缺陷。最后,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本文提出了从部门分类、核算价格、调查对象、调查方案设计和编表方法等方面改进我国投入产出核算工作的积极并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
    李义平
    2011, (6):  38-42. 
    摘要 ( )   PDF (5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问题,认为失衡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失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失衡的原因在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主义、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和政府与市场功能的错位。本文的结论是应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校正失衡。
    逆周期的贸易政策与福利分配
    王晋斌, 李莎
    2011, (6):  43-48. 
    摘要 ( )   PDF (9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为了探究逆周期贸易政策对双方福利分配的影响,本文在巴格维尔和斯泰格解释发达经济体之间逆周期贸易政策最优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2×2×2模型,假定两国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首次在理论上证明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之间的逆周期贸易政策取向和福利分配,并依据经验数据证实了自由贸易政策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帕累托改进,但中国的福利增进水平低于美国的福利增进水平;而在逆周期贸易政策下,美国和中国通过贸易获得的福利增进水平之差进一步扩大。
    通货膨胀冲击的财产再分配效应——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
    肖争艳, 程冬, 戴轶群
    2011, (6):  49-58. 
    摘要 ( )   PDF (22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中美两国通胀冲击的财产再分配效应。本文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胀冲击将侵蚀中国家庭部门的财产,并进一步恶化家庭间的财产分布;而美国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从通胀再分配效应的视角出发,本文建议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更加重视民生目标,逐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通胀补贴制度,以增强社会底层的通胀承受能力。
    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关系研究
    李杰, 庞皓
    2011, (6):  59-68. 
    摘要 ( )   PDF (23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别利用修正的综合贸易强度公式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开放度和时变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贸易开放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处于不断波动的过程中,从趋势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日本大地震的溢出性经济影响与中国对策
    刚健华, 何青
    2011, (6):  69-76. 
    摘要 ( )   PDF (10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和亚洲区经济体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并着重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本次灾难会加剧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速日本制造产业向外转移,削弱日本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应当适时推动人民币资本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输出,遏制灾难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在援助日本的同时,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加速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达成合理的区域合作与多边共赢;并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日本中高端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员工离职——工作控制感与金钱动力角度的解释
    何惠, 张新安, 冯任重
    2011, (6):  77-84. 
    摘要 ( )   PDF (14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为什么离职?"这一问题激发了组织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即工作控制感和金钱动力,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考察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319名员工的调查数据表明,工作控制感同离职意向负相关,金钱动力同离职意向正相关,并且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员工的金钱动力越强,工作控制感对离职意向的负影响就变得越弱。
    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陈昆, 汪祖杰
    2011, (6):  85-93. 
    摘要 ( )   PDF (24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中后期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巨量白银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本文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形成的机制。与晚明时期类似,当前我国也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所致。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人技能水平和收入效应——来自5家制造型企业21个生产车间的经验证据
    苏中兴, 曾湘泉
    2011, (6):  94-102. 
    摘要 ( )   PDF (22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劳动者非学历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5家制造型企业21个生产车间的调查数据,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年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在技能水平上显著高于无证工人,证书等级越高,技能水平越高。与无证工人相比,初级工和中级工证书的收入效应约为9.5%,高级工证书的收入效应为11.0%,技师及以上等级证书的收入效应显著上升至24.0%。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证书的收入效应主要是因为工人技能水平提高带来的;技师以上等级证书的收入效应一方面来源于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一些非技能因素造成的。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与成因的实证分析
    刘文勇
    2011, (6):  103-112. 
    摘要 ( )   PDF (25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装备制造业中7个行业都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但存在相对于产值而言的就业和利润集聚程度偏低情况。分区位来看,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主要集聚地区,黄河、长江流域在内陆流经的地区是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东三省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特征。规模经济、垄断性力量、承接国外转移以及国家扶持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成因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