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16
    理论探讨
    地方公共政策的结构效应 ——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的分析
    沈坤荣, 余红艳
    2013, 33(12):  5-13.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人口老龄化的框架下考察了地方公共政策的结构效应。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对地方公共支出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功能产生一定的负效应,这种效应已经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突显出来;政府教育支出与医疗卫生投入的不足限制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使人口老龄化的负效应更为显著;现有的中国公共收入政策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三次产业的发展,税负水平与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抑制了中国三次产业的结构转变与内在质量的提升。
    人口结构调整对我国
    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向晶
    2013, 33(12):  14-22. 
    摘要 ( )   PDF (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我国31个省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分析了人口结构调整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总抚养系数的提高会增加人们基本生活支出;(2)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虽然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表现为娱乐文化和教育等支出的提高,但是因老龄化引起的社会总负担系数的提高很可能对该部分的消费产生挤压;(3)家庭耐用品、交通通信和娱乐文化教育的收入弹性大于1,未来消费结构优化的重点也应当增加其贡献,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
    经济热点
    怎样解释中国经济波动:
    基于BCA的分析
    蒋涛
    2013, 33(12):  23-34. 
    摘要 ( )   PDF (1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Business Cycle Accounting(BCA)方法,分析效率、劳动、投资和政府消费等扭曲性楔子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一个基本新古典增长模型,本文先从总量数据中估算出这些楔子的实现值,再分别将它们反馈到模型中以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只有效率楔子对解释中国经济波动是最重要的。这个发现为解释中国经济波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让经济冲击或经济结构因素产生全要素生产率(TFP)波动,借此来引起其他相关变量的波动;这样建立的模型等价于带有效率楔子的基本增长模型,因此能够解释总量数据的大部分波动,而它们揭示的经济波动机制更有意义。经济周期政策应该更加关注TFP的变动,因为能够影响TFP的政策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作用于经济波动。
    人民币汇率改革评析
    王芳
    2013, 33(12):  35-42.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近20年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笔者认为改革配套措施的短视化倾向制约了汇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参考IMF事实汇率分类法的外部评价,本文以高度市场化的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作为参考指标,通过定量分析证明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低于收盘价。本文最后强调,深化汇率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以及淡化中央银行汇率责任。
    产业经济
    “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张晶1, Ramu Govindasamy2, 张利庠1
    2013, 33(12):  43-55. 
    摘要 ( )   PDF (1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集聚模式、变迁诱因与行业成长性 ——基于浙江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池仁勇, 张宓之
    2013, 33(12):  56-67. 
    摘要 ( )   PDF (17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转型期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在一些行业集聚度高的区域,行业衰退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对集聚行业升级、衰退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行业集聚特征、集聚模式与行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集聚模式变迁诱因展开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浙江省14个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集聚特征与行业成长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行业集聚的变迁诱因中,技术变革、经济波动、政策效用、核心企业群以及要素成本都对行业集聚模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轨迹。
    工商管理
    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课题组
    2013, 33(12):  68-74. 
    摘要 ( )   PDF (1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部署,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对全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负担状况的监测,探索企业负担评价工作,课题组在各省市提供的宏观数据及企业负担调查问卷获得的微观数据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筛查和整理,探索设计和构建了企业负担相关指数,旨在简单、直观地反映企业负担情况,并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为减轻企业负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多市场接触对新市场进入及绩效的影响 ——基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研究
    姚凯, 陈曼
    2013, 33(12):  75-90. 
    摘要 ( )   PDF (2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在多个市场的竞争互动构成了多市场接触,相较传统的竞争研究,多市场接触更为真实、动态地反映了企业竞争的实际局面。本文以中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市场接触对银行进入竞争对手所在市场可能性的影响,资源相似性和影响范围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以及多市场接触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进入竞争对手所在市场的可能性随着多市场接触水平的提升而增大,但偶然形成的多市场接触则与其不相关;相较低资源相似性的公司而言,高资源相似性的公司多市场接触水平对新市场进入的作用将更强;当公司之间是互换性的多市场接触时,多市场接触对新市场进入的作用将减弱;当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公司的绩效随着多市场接触水平的提升而提升。
    国际经济
    促进抑或阻碍
    ——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
    陶爱萍, 李丽霞
    2013, 33(12):  91-100. 
    摘要 ( )   PDF (1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研究了技术标准贸易效应的理论机制。基于12个国家1994—2011年的国别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标准对于进口和出口都有促进作用,但是,技术标准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的特征;人口规模和贸易规模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和出口负相关,而与进口正相关;贸易伙伴国GDP的增加会促进出口,本国GDP和进口正相关;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贸易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与均衡化走势
    胡安俊, 刘元春
    2013, 33(12):  101-109. 
    摘要 ( )   PDF (1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