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5-08-16
    经济热点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2015年中期)报告*
    ——低迷与繁荣、萧条与泡沫并存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015, 35(8):  5-35. 
    摘要 ( )   PDF (154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各类数据超预期回落中步入新常态的艰难期。从短期来看,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外贸回升、房地产投资触底以及消费小幅回暖的作用下于第3季度触底,第4季度小幅回升。但从周期角度来看,2015年不是本轮“不对称的W型”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以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2016年中期才能出现坚实的触底反弹。针对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10大新特征和4大风险,本报告认为,鉴于新常态步入到攻坚期,很多宏观指标发生变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无论从基本哲学、理论基础、框架体系、总体定位以及工具选择都需要全面重新梳理。
    信贷融资对异质性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
    ——基于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角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张彬, 孔祥贞, 杨勇
    2015, 35(8):  36-46. 
    摘要 ( )   PDF (6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于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的综合视角,系统研究了信贷融资对异质性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本文重点围绕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展开分析,从企业层面为中国出口增长“奇迹”提供来自金融视角的证据。本文在异质企业出口模型中引入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论证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通过缓解出口成本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参与,并运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和IVprobit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1)改善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融资状况会提高企业出口概率;(2)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参与出口;(3)商业信贷对企业出口参与的作用不受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行业竞争性和企业出口固定成本差异的影响,银行信贷的作用则受上述差异的影响,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受企业所有制和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因此,发展信贷融资、建立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的互融互通机制,是加快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举措。
    理论探索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健, 卫平
    2015, 35(8):  47-65. 
    摘要 ( )   PDF (10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2000—2012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金融规模发展和金融效率发展两个维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实证检验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联系以及中间渠道。研究结果发现,2000—2012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无论是从金融规模发展角度还是从金融效率发展角度去分析,都证实了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金融效率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地高于金融发展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且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技术进步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通过引入衡量金融发展缺陷程度指标(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证实了中国金融发展体系效率低下。民间金融发展具有TFP增长效应,且民间金融发展TFP增长效应要显著地大于正规金融发展的TFP增长效应。
    利率效果区域异质性、收入跨区
    影响与房价溢出效应*
    余华义, 黄燕芬
    2015, 35(8):  65-91. 
    摘要 ( )   PDF (98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不同城市间房价溢出效应、收入对房价的跨区影响,以及利率调整对不同城市房价的区域异质性影响。本文利用GVAR模型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波动对其他城市具有较大的溢出性,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溢出性则不明显。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波动不仅受本城市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则主要受本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利率变动对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影响则较大,而对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影响有限。本文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比如政府应通过稳定一线城市房价以达到稳定全国房价的目的,促进公共产品均等化,实行地区差异化的房地产政策等。通过利率调整来调控房价也是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金融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效率研究*
    ——基于具有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综合网络DEA模型
    韩松1, 王二明2
    2015, 35(8):  81-91. 
    摘要 ( )   PDF (7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对银行业务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将银行看做具有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串联两阶段网络生产结构。第一阶段为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第二阶段为资产业务。基于这一网络结构,本文首先建立具有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综合网络DEA模型,并证明在此模型下整体网络DEA有效等价于每个子阶段DEA有效,即此模型是打开黑箱的网络DEA模型,并定义网络决策单元的投影。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测算了2006—2010年各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子阶段效率、关联指数和每家银行的投影。分析结果显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阶段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阶段具有效率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两阶段业务关联性最差。本文计算的投影,给出了银行提高整体效率的改进方向。
    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程度的省域差异*
    李建军, 张丹俊
    2015, 35(8):  92-103. 
    摘要 ( )   PDF (68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信贷资金配置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衡问题。研究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的省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差别化金融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升金融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排斥理论,构建了五维度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标体系,设计省域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数并测度构成因素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金融排斥省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自我排斥程度较轻,而中西部地区较重;金融供给方排斥因素占主导,其中地理排斥影响最大;技术条件排斥略大于金融需求方主动排斥。因此,减缓中小企业金融排斥需要从不同地区金融服务供给者与信息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同时引导企业降低自我排斥,提升融资效率。
    区域经济
    中国城市规模体系与城市发展战略*
    蔡之兵, 张可云
    2015, 35(8):  104-112. 
    摘要 ( )   PDF (58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