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16
    经济热点
    中国对美“双重输出”格局及其新变化*
    温铁军, 高俊, 张俊娜
    2015, 35(7):  5-15. 
    摘要 ( )   PDF (6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末以来,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南北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世界格局的演进。客观上,中美分别作为产业资本第一大国和金融资本第一大国,其大国关系的实质乃中国对美“双重输出”:中国向美国输出廉价工业品和对美输出资本投资;美国向中国输出低成本资金和服务。双方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形成战略上紧密的经济互补关系。但这一关系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美“相向转型”——中国向金融资本经济升级,美国向实体产业回调——而渐进向互斥竞争转化。处于对立矛盾却难以对抗的中国客观上只能对内依次转嫁“输入型危机”所引发的制度成本,近期需要借生态文明和城乡统筹转向国家综合安全战略调整,使这种危机借助乡土社会实现软着陆。
    基于核心通货膨胀视角的
    物价走势判定研究*
    丁慧, 范从来, 钱丽华
    2015, 35(7):  16-23. 
    摘要 ( )   PDF (45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通货膨胀对于央行准确判定物价走势、更好实现稳定物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与频谱分解技术测度的核心通货膨胀相比于CPI通胀率能更准确反映我国物价变动的周期特征与长期趋势,对于央行更合理地引导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实现物价稳定与产出稳定的动态平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鉴于中国转型时期通胀因素的叠加性与复杂性,本文还提出金融宏观调控应综合考虑包括核心CPI、CPI在内的多种通货膨胀指标,在维持长期物价稳定的同时,兼顾物价的短期波动。
    理论探讨
    超越要素价格扭曲的新
    “外向型”发展战略*
    ——基于二元边际分析与产品内分工双重视角的实证研究
    雷达, 张胜满
    2015, 35(7):  24-35. 
    摘要 ( )   PDF (7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是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基于二元边际分析和产品内分工视角,本文研究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产品内分工地位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负向扭曲,扭曲对于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形成了制约作用,但对于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产品内分工地位的提高及其与要素价格扭曲的交互作用会显著促进扩展边际的增长,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则不显著。新时期“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其合理性,前提是不断提高企业分工地位,而非继续依靠要素市场价格扭曲。
    储蓄倾向差异、要素收入分配
    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于泽1, 章潇萌2, 刘凤良1
    2015, 35(7):  36-47. 
    摘要 ( )   PDF (7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储蓄率、要素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三个典型事实。本文构建一个非平衡增长模型表明这三者是一个自洽的系统,存在相互制约和矫正关系。在我国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储蓄倾向不同与劳动收入占比较低的背景下,高储蓄会出现两个相反地影响产业结构的动力。一方面,高储蓄转化的高投资更多体现为工业品,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同时,高储蓄导致的低消费使得恩格尔效应无法发挥作用,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高储蓄导致高投资,推动了资本深化,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储蓄率和要素收入分配。文章证明这个系统存在一个广义平衡增长路径。
    金融研究
    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产业结构效应*
    陈智, 施建淮
    2015, 35(7):  48-54. 
    摘要 ( )   PDF (4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外部实际汇率贬值通过成本效应、支出转移效应直接提升净出口,出口部门需求上升通过产业分工效应、收入效应和城镇化效应间接带动其他部门、其他产业的产出。实证检验显示,外部实际汇率贬值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工业产出,但外需变化对工业产出的影响要比外部实际汇率显著;外部实际汇率可提升服务业产出但有明显时滞。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X效率
    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数据
    傅昌銮1, 朱西湖2
    2015, 35(7):  55-62. 
    摘要 ( )   PDF (48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X效率的因素,并构建了分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X效率影响因素的基本回归模型。笔者选择自由分布法(DFA)等方法来测度金融机构的效率,并选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方程,利用2010—2012年浙江省的调研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具有较大市场份额、贷款主动性较高的金融机构X效率也较高。同时,所处区域的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市场集中程度过高则会抑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X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市场竞争,以防患于未然。另外,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X效率具有负面的交叉效应,因此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
    农地确权、信任转换与农村金融
    的新古典发展*
    米运生, 郑秀娟, 曾泽莹, 柳松
    2015, 35(7):  63-73. 
    摘要 ( )   PDF (7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兼具资本、不动产和商品三种属性的土地,可以作为陌生人社会中的声誉载体。它可以被商业银行接受为抵押品并用于控制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土地确权也可以因此促进农村金融的现代化发展。本文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表明:土地确权可以从广度、交易环境、深度和宽度四个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内生发展。本文研究还发现:土地确权不仅提高了制度信任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还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的过度依赖。通过促进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模式转换,土地确权有利于农村金融的新古典式发展。
    产业经济
    前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区域
    产业的协同发展*
    张志强, 鲁达非
    2015, 35(7):  74-86. 
    摘要 ( )   PDF (77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差距、区域产业自身发展条件和前沿技术吸收能力的整合空间面板实证分析框架,量化分析了前沿技术、吸收能力和空间外部性引致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对于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短期体现为能够显著的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则表现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应。因此,提升区域产业自身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合理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研发创新等空间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
    增长与发展
    资源配置与中国非农部门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资源错配的分析
    王文1, 孙早1, 牛泽东2
    2015, 35(7):  87-99. 
    摘要 ( )   PDF (8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逐渐达成共识:有限的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是阻碍发展中经济体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1993—2011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分行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资源错配对中国非农部门TFP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相对于中国制造业TFP的持续改善,服务业的TFP则长期徘徊在低位,二者之间的资源错配程度在进入21世纪后明显加重,造成非农部门TFP近40%的损失;(2)21世纪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资源错配绝大部分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错配;(3)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错配普遍高于劳动力错配。本文的引申含义是,现阶段的产业政策目标主要应定位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区域关联视角下的人力资本
    与地区经济发展*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2015, 35(7):  100-112. 
    摘要 ( )   PDF (8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空间拓展卢卡斯(Lucas)模型的生产函数,讨论了区域关联视角下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结论为:(1)相同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总量更高的地区享有更高的收入;(2)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加能提高地区实际产出,而其均量的提高能提升地区产出潜力;(3)综合考虑辐射效应和转移费用,经济高地的人力资本转出会优先惠及邻近地区。空间计量的实证还表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间交叉影响正在加强,且其均量而非总量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