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06-20
    理论探索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研究
    ——基于全国31个省份6 937份家庭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孙敬水,黄秋虹
    2013, 33(6):  5-20. 
    摘要 ( )   PDF (1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份6 937份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了统计测算,运用Mincer收入模型及OaxacaRansom分解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户主个人与家庭基本特征、人力资本、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对居民家庭收入有显著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户主个人及家庭基本特征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较大,而地区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小。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开放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
    增长核算及效率研究
    范志勇1 ,宋佳音2 ,王宝奎1
    2013, 33(6):  21-30. 
    摘要 ( )   PDF (1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指数核算方法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并对金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导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速降低约1个百分点,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从金砖国家整体来看,多数国家国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持续增长潜力不足。
    经济热点
    惯性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吕 捷1 ,胡鞍钢2, 鄢一龙2
    2013, 33(6):  31-43. 
    摘要 ( )   PDF (18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之路上,始终贯穿改革的驱动力量以及转型过程中受路径依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惯性约束。本文首次将惯性机制引入中国经济增长特性转变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特性在由“低增长、高波动”向“高增长、低波动”的转变中经历了长达16年的过渡区(1977—1992年)。中国经济增长惯性形成动因已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复杂多元的经济模式、独特的分权结构,以及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依赖下的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变为长期扩张式发展模式下对经济增长率的盲目追高和“GDP崇拜”。
    刘易斯转折点、二次人口红利
    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
    孟令国, 王 清
    2013, 33(6):  44-53. 
    摘要 ( )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人力资本、储蓄与投资、制度创新三个层面研究了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通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系统GMM 估计方法对实现二次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经济衰退;人力资本、储蓄率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初始人均GDP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说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条件收敛;人口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学术前沿
    不同环境下的政府支出乘数研究评述
    许祥云
    2013, 33(6):  54-61. 
    摘要 ( )   PDF (10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作为财政政策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一直受到宏观经济学的关注,最近的很多研究指出,不同环境下政府支出乘数差异很大。本文分别从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反应、金融摩擦、经济周期、资产市场参与和公共债务状况6个方面对最近文献进行了回顾,细致阐述了不同环境对政府支出乘数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论,并探讨了这些研究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公共经济
    我国实施社会保险费改税的障碍化解
    蒲晓红, 徐梓川
    2013, 33(6):  62-68. 
    摘要 ( )   PDF (1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实施费改税的主要障碍,涉及形式上的障碍和实质性的障碍。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对部分地区的调研,发现这些障碍要么不成立,要么可以规避。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可行的。费改税的形式障碍不能成立,而对于实质性障碍,可以通过按照个人账户规模实施税收返还、暂时不将城乡居民纳入征税对象、暂时维持“二元征收”体制和增强参保者对制度的预期等方法加以规避。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害品:
    理论、形式及其治理
    刘 蓉, 王 雯
    2013, 33(6):  69-76. 
    摘要 ( )   PDF (1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谣言、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泄露与环境污染等公害品是困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出发,在厘清公害品的内涵及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束缚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品进行了效应与危害分析。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规范我国公害品问题的法制保障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明晰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权责界定,唯有如此,才能将公害品的负外部性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才
    能真正走出公害品困境。
    金融研究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共生抑或掠夺
    张 杰1, 吴 迪2
    2013, 33(6):  77-90. 
    摘要 ( )   PDF (19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使用大样本的微观企业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判别中国转型背景下,现阶段以大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形成的是“共生”还是“掠夺”关系。结果发现:民营企业中贷款成本支出对企业利润和资产增长造成了显著的“挤压”和“抑制”效应;相反,国有企业中却表现出“共生”效应,而其他类型企业中这些效应皆不存在。这些结果验证了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造成了“掠夺”之手的效应。
    存贷比监管指标是否应该放松
    ———基于中国上市银行2007—2012年的季度数据分析
    翟光宇
    2013, 33(6):  91-101. 
    摘要 ( )   PDF (1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近期存贷比的争议出发,对其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效果、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以及商业银行是否采取粉饰存贷比的监管套利行为进行分析。选取上市银行存贷比与能体现其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存贷比在衡量银行流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上,由于贷款余额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逐年减弱,证明依靠存贷比进行贷款规模限制进而调控通胀的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检验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粉饰存
    贷比的行为方面,本文选取贷款损失准备角度进行分析,结论表明上市银行目前总体上并不存在该监管套利行为。
    产业经济
    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动态影响研究
    肖兴志, 李少林
    2013, 33(6):  102-112. 
    摘要 ( )   PDF (2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主要通过需求、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等三种途径影响产业升级,本文对上述产业升级路径的传导机制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0年我国30个省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动态面板估计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并不显著,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我国在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上应考虑区域间的差异性,并适度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和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而为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双赢
    提供必要的政策思路和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