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12-20
    经济热点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某些特征和政策
    杨春学
    2012, 31(12):  5-14. 
    摘要 ( )   PDF (16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ECD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两次转变,虽然各国的各类具体政策有差异,但其基本的机制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巧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促进R&D及其成果运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虽然它们的第二次转变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部门控制污染的资本支出最高时也只占工业投资的4%~5%。
    对外贸易差额结构
    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
    王孝松1,谢申祥2
    2012, 31(12):  15-28. 
    摘要 ( )   PDF (19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差额结构来展望“十二五”纲要中提出的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前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伴随着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中国外向型制造业的附加值很低,无法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的目标。中国的产成品过于集中地出口到美国和欧盟,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擦与争端,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为完成“十二五”纲要中的发展目标,实现内外平衡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需要调整目前的贸易差额结构,既要努力实现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又要注意出口流向多元化,并且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在依靠国内市场的同时不能放弃对外贸易,并力争做到二者的协同发展。
    理论探索
    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和分解
    古明明1,张勇2
    2012, 31(12):  29-41. 
    摘要 ( )   PDF (1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投资带来的资本存量快速增加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资本存量并没有传统研究估算的那么高,另外资本效能下降也是中国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与传统研究不同,本文发现中国折旧变化并不是一个直线,而是分阶段逐步上升的,研究结果比较符合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实际。
    学术前沿
    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视角
    丁守海1,蒋家亮2
    2012, 31(12):  42-51. 
    摘要 ( )   PDF (1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招工难、用工短缺问题的持续蔓延,从微观角度特别是家庭角度来剖析劳动供给行为的基本规律,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从家庭劳动供给的决策模式、家庭特征变量与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家庭成员间的交互影响、公共政策的作用等五个维度梳理了国外对家庭劳动供给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引导我国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缓解工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共经济
    公共品供给的实验研究
    及其未来可能的进展
    陈翔云1,连洪泉2
    2012, 31(12):  52-60. 
    摘要 ( )   PDF (1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基础,认为公地悲剧问题是个体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公共品供给需采取与个体真实公共品偏好相兼容的激励机制,并由政府承担供给角色。实验经济学研究则提供个体异质社会偏好的稳健性证据,并在合适的惩罚、沟通交流和声誉等机制下提供诸多可以实现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证据,表明群体或自愿组织也可作为公共品供给主体。这些公共品实验研究为现实公共治理创新提供更为科学的偏好基础和公共治理思路。
    金融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全要素
    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基于24家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孟飞1,张晓岚2,张超3
    2012, 31(12):  61-76. 
    摘要 ( )   PDF (19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收集了2003—2010年2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先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银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TFP分解模型对商业银行TFP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整体来说,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所有年份均实现了明显的增长。相对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研究初期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TFP增长率开始不断上升,并逐渐赶超中小型银行。通过对TFP增长率的分解计算,技术效率变化和要素配置效率变化对中国银行业TFP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规模效率变化的负面作用最为显著。

    区域信贷成长环境评价与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区域优化配置模型
    胡召平
    2012, 31(12):  77-84. 
    摘要 ( )   PDF (1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配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各区域分支机构的风险调整收益,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增加值的成长空间。本文引入信贷成长环境的概念,将该指标作为商业银行区域信贷业务经济增加值成长空间的间接指标,并选择了一些与信贷密切相关的宏观指标来评价区域的信贷成长环境,通过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法对中部六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建立了兼顾商业银行风险调整收益和区域信贷成长环境的经济资本区域优化配置模型,并基于模拟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
    工商管理
    基于股东特质的控制权转移的
    盈余管理研究
    韩勇1,干胜道1,刘博2
    2012, 31(12):  85-98. 
    摘要 ( )   PDF (17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股东特质角度研究控制权转移的盈余管理问题,笔者根据控制权的不同把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一大股东由国有股权转化为民营股权时,第一大股东有盈余管理动机,即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当第一大股东由民营转变为民营时,第一大股东变更前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差异。即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民营企业间时,由于民营企业是一种“理性经济人”,因而显著地存在对业绩的盈余管理问题。当第一大股东变更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时,无论是无偿转让还是有偿转让,盈余管理的动机都不明显。而民营转为国有的例子在我国当前几乎不存在,但未来有可能出现。
    管理层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检验
    宋建波,田悦
    2012, 31(12):  99-109. 
    摘要 ( )   PDF (1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盈余影响有“利益趋同”和“壕沟防御”两种效应。本文采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样本,基于盈余持续性的视角,研究了管理层持股的利益趋同效应。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作用强于监事会。本文不仅丰富了管理层持股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研究,而且获得了管理层持股“利益趋同”作用的支持性验证,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内部人控制”不再是制约管理层持股的制度障碍。本文研究支持上市公司和监管层积极看待管理层持股,并建议上市公司区别制定有效股权激励计划,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管理层持股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