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3-16
    经济热点
    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工具与相关制度安排
    陈雨露, 马勇
    2012, 31(3):  5-15. 
    摘要 ( )   PDF (6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40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和复杂化,金融失衡不仅周期性地发生,而且与宏观经济的失衡彼此强化,这种强化使得经济和金融长期持续、显著地偏离长期标准。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为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认为,仅凭微观层面的努力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需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并作出政策反应
    效率、公平、社会稳定与住房问题——基于世代模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黄淳
    2012, 31(3):  16-25. 
    摘要 ( )   PDF (59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和住房是劳动者历史共同体的公共物品。社会是否能够按照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解决住房问题,其本质是社会是否能够解决劳动者现实具体利益与历史一般利益的矛盾,即个体理性与国家理性的矛盾。公共权力通过经济制度对租金的抽取和使用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基本途径,不同制度模式具有等价性。在社会稳定的约束条件下,公共权力对租金的抽取和使用并不必然保证住房问题的解决符合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为此社会还需要具备公共权力良好的政治性质、法律约束力以及劳动者对国家理性道德自觉的条件。
    城镇家庭收入差异研究——基于2005—2009年安徽省城镇家庭月度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夏柱兵1, 马骁2, 蒲明2
    2012, 31(3):  26-35. 
    摘要 ( )   PDF (7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提出如下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会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的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这些影响因素之后,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使是在年均通胀率只有514%的东亚国家组,通胀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也达到了123个百分点~221个百分点,影响比重达到了27%~48%。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理论探索
    通货膨胀与“中等收入陷阱”:
    家庭福利损失的视角
    倪国华, 郑风田
    2012, 31(3):  36-47. 
    摘要 ( )   PDF (103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提出如下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会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的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这些影响因素之后,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使是在年均通胀率只有514%的东亚国家组,通胀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影响也达到了123个百分点~221个百分点,影响比重达到了27%~48%。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经济政策
    伍戈, 李斌
    2012, 31(3):  48-52. 
    摘要 ( )   PDF (3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之前比较,2010年以来此轮通胀成本冲击型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在此背景下,是否应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以及宏观政策如何有所作为已成为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对通胀容忍度的探讨,但规范性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见。本文在多恩布什-费雪(DornbuschFischer)框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区分大宗商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冲击(尤其是BS效应)对总供给以及宏观经济的不同影响机制,探讨有关通胀容忍度以及宏观政策应对问题。
    公共经济
    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结构效应视角的新思考
    储德银1, 闫伟2
    2012, 31(3):  53-63. 
    摘要 ( )   PDF (7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税收经济效应原理系统阐释所得税、商品税与财产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在考察我国税制结构整体状况及其对居民消费需求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与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估计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效应,结果发现:一方面,财产税挤入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商品税和所得税均挤出居民消费需求,但开征利息税能够显著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效应。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估计结果,本文认为,政府为了提高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调节的针对性与激励效果,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结构效应,积极推进与实行“有增有减”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构建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相协调的税制结构。
    长期失业人员求职意向的研究——基于公共就业服务角度的分析
    吴江, 王欣
    2012, 31(3):  64-69. 
    摘要 ( )   PDF (4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长期失业人员的求职意向为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公共就业服务视角努力寻求鼓励与促进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有效措施。本文针对公共就业服务现状及鼓励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现实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就业与再就业促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金融研究
    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行为分析——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柯孔林1, 冯宗宪2, 陈伟平2
    2012, 31(3):  70-79. 
    摘要 ( )   PDF (7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银行资本缓冲经济周期行为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银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及相关决定性因素的关系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9年,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行为,该特征并未因商业银行产权性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来源于银行资本金及风险加权资产与经济周期之间显著相关性的共同作用,政府注资、上市融资等资本补充渠道是短期内提高银行资本缓冲的重要外源途径,建立市场化的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确定适度的资本缓冲区间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的重点议题。
    人民币汇率、国内总需求与通货膨胀——基于汇率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
    朱建平, 刘璐
    2012, 31(3):  80-89. 
    摘要 ( )   PDF (7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政府直接面对而又必须谨慎处理的经济问题。本文以汇率传递理论为视角,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考察了1980—2010年人民币汇率、国内总需求、世界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关系。长期看来,人民币升值并未像国际经济学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相反却显著地抬高了国内价格水平;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需求拉上的特点,且不存在明显的世界通货膨胀的输入途径。短期看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调整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且由短期变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较快。
    公共经济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途径:
    基于人—地关系的现代小农经济模式
    蒋南平, 李博
    2012, 31(3):  90-99. 
    摘要 ( )   PDF (74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渐趋完成的人口转变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两大趋势的结合为缓解近代以来一直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地关系紧张局面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中国劳均耕地(播种)面积有可能摆脱长期以来的下降趋势。通过对2006—2030年间中国人口转变和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下的农业劳动人口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预测在2020年左右,中国劳均播种面积将大于11亩,而到203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145亩。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兼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下,这些条件已经可以确保在农业劳动力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获得相对高的农业收入的情况下,形成中国现代小农经济模式。
    三农研究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
    刘燕妮, 任保平, 高鹏
    2012, 31(3):  100-107. 
    摘要 ( )   PDF (54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莫氏(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78—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的时序特征及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09年的3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中国农业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目前主要处于低度粗放型阶段。在未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动态与综述
    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综述
    孙敬水, 董立锋
    2012, 31(3):  108-112. 
    摘要 ( )   PDF (37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形成机理、预警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与评述,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这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