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8-07-16
    理论探索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变化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贾俊雪, 郭庆旺
    2008, (7):  5-12. 
    摘要 ( )   PDF (24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波动明显趋缓,非线性特征明显减弱,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出现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制度基础、作用机制和作用工具的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就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效能发挥的制度障碍,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完整理论体系。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于“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案例解读
    胡新艳, 罗必良
    2008, (7):  13-17. 
    摘要 ( )   PDF (8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一代合作社”(new-generation coopera-tives,NGCs)这个用语是对过去大约20年中最早出现于美国北达科他州和明尼苏达州,以后发展到相邻的其他州和加拿大的大约200多个开展农产品加工增值、实行封闭成员制(closed membership)的合作社的称谓。新一代合作社的产生是耐人寻味的。这正如查戴德和库克(Chaddad and Cook)所评述的,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是替代退出的投资者企业(investor-owed firms,IOFs)而产生的,或者是从事“缝隙市场”的农产品加工演变而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浙江模式
    陆立军, 王祖强, 杨志文
    2008, (7):  18-22. 
    摘要 ( )   PDF (6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内源式发展,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活力,培育了一大批市场主体,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初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学术前沿
    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任碧云, 李涛
    2008, (7):  23-29. 
    摘要 ( )   PDF (11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各种物价指数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已经初露端倪。继续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会带来较大隐患,货币政策只有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组合政策配合,减少自身数量指标控制,加大其结构指标调整,才能更好地解决物价上涨问题。
    我国劳动力供给压力正在进入逐步减缓时期
    黄任民
    2008, (7):  30-33. 
    摘要 ( )   PDF (9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年来,在研究我国就业问题时,许多人认为21世纪特别是20世纪前20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未来十几年,中国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000万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口总量接近16亿时才能缓慢下降。目前中国已进入由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带来的第三个人口增长高峰期。人口增长意味着后备劳动力增加。当人口增长过快时,劳动力供给就会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出现失业加剧等情况。然而,通过对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和一些现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虽然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存在,但不会出现加大的趋势,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劳动力供给压力的减缓上。
    公共经济
    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机制的构建
    张波, 刘江涛
    2008, (7):  34-40. 
    摘要 ( )   PDF (12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适用住房退出的关键在于"资源获利"的合理产权退出。基于共有产权的"合同回购权"是政府规制的法理和经济基础。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管和回购机构,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核定退出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门槛和回购价格与收益分配方式,提供"基本型"产品等内容是经济适用住房退出机制构建的关键领域。
    政府间税收划分: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
    谷成
    2008, (7):  41-45. 
    摘要 ( )   PDF (6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8年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表明,推行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体制以来,中央政府收入由之前的20%左右提高至50%以上,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水平。然而,在地方政府收入份额大大降低的同时,其支出任务并未相应减少,70%的公共支出仍由地方政府负担,其中通过地方税为其支出融资的比重仅占二分之一。
    金融研究
    流动性过剩:分层界定、判定指标及成因分析
    蔡如海, 沈伟基
    2008, (7):  46-52. 
    摘要 ( )   PDF (10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性过剩应区分为银行体系和市场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具有完全不同的判定指标。尽管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并相互影响,但它们同时并存并不是一种必然。在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时,人们可能忽视了以下三个重要因素: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方式的转变,以土地为载体的财政收入信贷化,各类新支付工具的发展等。而实行"藏汇于民"政策,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优化信贷结构等,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基于良好信用的银行信贷客户信用诊断分析
    耿修林
    2008, (7):  53-57. 
    摘要 ( )   PDF (18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户信用评价是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性环节,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根本性措施。对贷款人递交的贷款申请,银行一般会启动相应的评估程序,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通过合理的客户信用评价,可以提高增量贷款的质量,优化存量贷款结构,有助于银行通过市场细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1]信用评价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就建立了第一个商人资信评级机构,1849年L·托班发表了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
    工商管理
    困惑与出路:中国特色管理研究的方向
    彭贺
    2008, (7):  58-61. 
    摘要 ( )   PDF (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中国特色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困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设计实施企业外部社会责任
    刘松柏, 刘璐
    2008, (7):  62-65. 
    摘要 ( )   PDF (5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阐释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较为普遍地分为内部责任(指对雇员、股东的责任)和外部责任(指对消费者、社会环境等的责任)。其中,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受公众的关注程度较高,除了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经营状况,其所应担负和额外体现的社会责任(比如环保和助学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经济
    国外社会捐赠税收政策效应研究述评
    樊丽明, 郭健
    2008, (7):  66-70. 
    摘要 ( )   PDF (9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捐赠税收政策效应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个人所得税或公司所得税的效应研究。
    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特征比较及启示
    骆鹏
    2008, (7):  71-74. 
    摘要 ( )   PDF (13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人口、资源、国土面积、经济发展起点和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可比性,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印度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上的杰出表现,两国的变化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印两国经济比较研究的文献已经相当丰富。就近五年的研究文献而言,按照对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潜力的看法不同,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发展潜力要优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不远的未来将赶上并超过中国。
    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成因的机理分析:基于劳动力单向流动的视角
    王朝科
    2008, (7):  75-80. 
    摘要 ( )   PDF (13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应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三农"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性的要素性资源单向流动,尤其是劳动力单向流动,是导致"三农"问题长期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