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16
    上一期   
    高质量发展之路·分税制改革三十周年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编者按
    2024, 44(5):  1-1. 
    摘要 ( )   PDF (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历来是邦国之本。财税体制作为财政一系列制度的总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挥着动能释放的巨大作用。2024年是分税制改革三十周年,也是中国即将开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无论是总结过去经验还是展望未来改革方向,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编辑部组织专刊,从不同维度考察作为财税体制核心的分税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剖析财税体制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逻辑,探讨新一轮财税体制的改革方向,以推动中国自主财政理论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是什么?高培勇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谋划》指出,当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力破解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主攻方向。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着力关切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预期,激发各方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当“先锋官”和“突击队”。
    与此同时,马海涛等的《我国财政安全的内涵、挑战和实现路径: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强调财政安全是国家所有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进而厘清财政安全的内涵和要求,甄别我国财政安全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实现财政安全的四方面政策取向,以财政安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绍杰等的《重塑国家发展治理:分税制改革三十年评述》在总结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演进历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财政体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评估了分税制改革对中国国家发展治理的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分税制的重要内容,所产生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刘勇政等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三十年:演进、成效与变迁逻辑》梳理了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演变,认为它始终服务于财政体制改革全局,是落实国家战略、保障经济社会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工具。
    地方政府债务既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深受总体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郭玉清的《分税制改革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理论辨析与路径展望》认为,分税制改革激励地方政府举债筹资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政府内在的责任约束机制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衍生泛化,为此,该文提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改革战略取向。
    省以下财政体制也是当前改革的焦点问题。王振宇等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旨在揭示省以下财政体制中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演绎机理等。该文剖析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六个方面的底层逻辑,进而提出八个方面深化改革建议。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抑制非税收入过快增长,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吕冰洋等的《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与财政收入质量:针对非税收入的研究》认为,当前非税收入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程度不足,地方政府依然能对其进行策略调整以达到充实财政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通过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分税制深刻地影响了各级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赵旭杰等的《竞争还是合作: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下的政府行为抉择》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入手,研究发现地级市可能会通过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对非改革县进行帮扶,以达到上下级政府合作共赢的效果。
    总之,关于中国财税体制的研究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金矿。我们期待本专辑系列论文能为财政理论发展和改革推进贡献学术力量。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谋划
    高培勇
    2024, 44(5):  2-8. 
    摘要 ( )   PDF (37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谋划宜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以着力破解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主攻方向。第二,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税收制度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部署和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成果为逻辑起点。第三,首先盯住相关行为主体关切,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稳定相关行为主体预期、激发相关行为主体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上。第四,承继历史传统,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当“先锋官”和“突击队”。

    我国财政安全的内涵、挑战和实现路径: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
    马海涛1, 姚东旻2, 于曙光2
    2024, 44(5):  9-24. 
    摘要 ( )   PDF (9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试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厘清财政安全的内涵和要求,甄别我国财政安全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给出实现财政安全的政策路径。本文提出,财政安全是指一国的财政收支短期平稳运行,中长期实现跨年度、跨周期平衡,并储备一定的财政空间和财政资源,应对各种自然、政治、经济、社会重大冲击,以维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财政安全主要面临来自财政收支压力、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自然灾害和复杂国际形势等方面的挑战。实现财政安全,未来政策取向可以考虑从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数字经济适配的数字税收体系和建立高效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以财政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

    重塑国家发展治理:分税制改革三十年评述
    周绍杰1, 杨璐2
    2024, 44(5):  25-53. 
    摘要 ( )   PDF (178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起点,系统评述了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演进历程和影响。首先回顾了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接着探讨了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包括法治建设、改革思路、重要举措以及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分析了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体制的运行情况,包括总体财力、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地方财力构成以及预算支出等公共资金的汲取与配置问题。最后论证了财政体制建设与国家发展治理的关系,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和提升国家发展治理能力等方面。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呈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体制历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是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一个起点,此后财政体制的持续改革不断推进了财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分税制改革提升了国家以及中央的财政汲取能力,为有效推进国家发展治理提供了财政基础。第三,分税制改革后,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对于国家发展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全面评估了分税制改革对中国国家发展治理的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三十年:演进、成效与变迁逻辑
    刘勇政, 邓怀聪
    2024, 44(5):  54-68. 
    摘要 ( )   PDF (90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这一制度既构成了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过去三十年分税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制度保障。纵观过往的改革历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每一次重大调整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财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始终服务于财政体制改革全局,并充当了财政体制落实国家战略、保障经济社会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工具。站在分税制改革三十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本文系统回顾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演进,总结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阐释其制度变迁的内在经济和政治逻辑。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运行规律,也为下一阶段进一步优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分税制改革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理论辨析与路径展望
    郭玉清
    2024, 44(5):  69-80. 
    摘要 ( )   PDF (7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回顾分税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制度特征和学术争鸣,试图厘清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影响机制和改革路径。本文认为,分税制改革有效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初步构建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权治理框架。从影响效果来看,分税制改革引领的“双重激励”将地方政府行政动员能力和市场增进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激励地方政府举债筹资建设了大量市政基础设施;但侧重“事上”而非“安下”的责任约束机制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衍生泛化、变相积聚。本文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分税制改革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财权划分、事权配置、行政监察、市场约束等改革战略取向。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
    王振宇, 张航
    2024, 44(5):  81-92. 
    摘要 ( )   PDF (7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等诸多利益关系的综合与协同,既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一般特征,又遵从某些底层逻辑,进行着省以下财政资源配置,维系着地方财政基本运行与一般均衡。通过引入底层逻辑这一表述,本文旨在揭示省以下财政体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演绎机理等,借此进行真实命题挖掘与学术梳理,并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精准有效的省以下供给方案与政策建议。

    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与财政收入质量:针对非税收入的研究
    吕冰洋1, 李昭逸1, 戴敏2
    2024, 44(5):  93-110. 
    摘要 ( )   PDF (12084KB) ( )   数据代码等(84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研究表明,税收分成比例下降会提高非税收入相对规模、降低财政收入质量,且总量费非税收入有一定扭曲效应。经验研究发现,税收分成每下降1个百分点,地方非税收入规模约增加127%,财政收入质量约降低202%,这表明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是影响非税收入规模的重要制度要素。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化程度低和非税收入管理规范的地区非税收入规模变化较小,而提高财政资金审计质量和强化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本文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了一定参考。

    竞争还是合作: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下的政府行为抉择
    赵旭杰1, 宁静2, 张圣哲3, 余超4
    2024, 44(5):  111-126. 
    摘要 ( )   PDF (10315KB) ( )   数据代码等(98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纵向财政关系的规范与协调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入手,探究了纵向财政关系改革下纵向层级政府在财政竞争与合作行为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本文基于1997—2009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后发现,当地级市的财政利益因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受损时,总体来看其下辖的非改革县的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将会增加,这表明地级市为弥补自身利益会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以求合作共赢。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市弱县”情况下的地级市和组织政府性基金收入能力强的地级市对余下非改革县的帮扶力度较大;地级市主要借助于专项转移支付工具对余下非改革县进行帮扶而非一般性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