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6
    高质量发展之路
    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与建设重点
    吴晓球
    2024, 44(1):  1-6. 
    摘要 ( )   PDF (10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金融强国是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金融强国的实现必须走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建设金融强国既要走中国之路,又要体现国际社会所认可的一般共性。因此,在迈向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重点是如何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透明、流动性强、有成长性的财富管理市场,并且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
    信息化冲击、数字化政府与出口结构升级
    刘文革, 耿景珠, 杜明威
    2024, 44(1):  7-20. 
    摘要 ( )   PDF (2523KB) ( )   数据代码等(243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中国各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数字化政府建设指数,并考察了数字化政府建设对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有利于推动出口结构升级,系列因果推断及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该结论可靠。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能够跨越“数字鸿沟”助力出口结构升级,且对中西部地区和人口红利薄弱地区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通过创新驱动效应、进口中间品种类扩张效应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效应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此外,数字化政府建设能够通过促进资源在城市间再配置及产品新增消亡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拓展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与数字化政府实现有效联动,共同助力中国出口结构升级。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23年):从分化到平衡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024, 44(1):  21-38. 
    摘要 ( )   PDF (3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产生活秩序修复是2023年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突出问题是市场内生性总需求不足,信心恢复缓慢。总需求不足背后有资产负债表冲击等周期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原因。进一步深究,结构性问题背后是我国经济处于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轨期,宏观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还未能全面适应,政策的合力和传导效率下降。2024年依然处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红利窗口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落地实施期、新技术推动国产替代的突破期和周期性因素筑底后的上行期。伴随着周期性力量见底回升和新动能逐渐集聚,各行业有望从分化状态进入平衡增长阶段。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资源错配抑制与中小企业景气提升
    方先明, 刘韫尔
    2024, 44(1):  39-54. 
    摘要 ( )   PDF (2889KB) ( )   数据代码等(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歧视下的资源错配,已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如何突破这一约束,融合“普”与“惠”的数字普惠金融被寄予厚望。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金融资源的诉求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数据,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景气提升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景气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都能促进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从而提高融资匹配度,由此提升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特别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景气的提升作用具有“均衡器效应”,景气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中获益更多。为此,应当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借助其抑制金融资源错配功能,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提升其发展中的景气度。
    专利权质押与企业创新
    俞剑1, 刘晓光2
    2024, 44(1):  55-70. 
    摘要 ( )   PDF (2679KB) ( )   数据代码等(285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中国企业专利调查数据,在微观层面定量考察了专利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专利权质押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其积极效应不仅体现在以专利总数为代表的研发产出数量上,而且体现在以发明专利占比为代表的研发产出质量上。专利权质押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研发激励,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经费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研发职务奖励有助于扩大发明专利质押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但研发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专利质押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专利权质押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产出数量、研发产出质量和研发投入均有显著影响,但相比之下,专利权质押对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创新产出数量的正面影响更大,对非国有企业和小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质量结构改善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为深入开展专利权质押试点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政府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机制和效应分析
    张玉昌1, 郑江淮2, 3, 冉征4
    2024, 44(1):  71-86. 
    摘要 ( )   PDF (2490KB) ( )   数据代码等(1889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将政府资助政策纳入企业研发决策过程,拓展了传统的R&D投资模型,利用中国创新企业调查数据,基于多时点DID方法,分析了政府资助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资助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部门的投资比例,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激励效应”,在非高新技术行业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政府资助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研发过程存在“干中学”效应,企业的知识存量水平增加,从而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动态影响。本文研究为更好发挥政府资助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扶持政策,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启示。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经济金融化与企业影子银行
    高蓓, 金健
    2024, 44(1):  87-102. 
    摘要 ( )   PDF (2851KB) ( )   数据代码等(341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影子银行的影响是否一成不变?考虑到2008年后快速发展的经济金融化,本文基于 2000—2019 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经济过度金融化形成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抑制企业影子银行;经济过度金融化形成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促进企业影子银行。这种阶段性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经济过度金融化造成了企业影子银行与实体经营活动之间关系的转变,并主要通过运营资产传导。第二,经济金融化程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强化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影子银行的差异性影响。第三,经济过度金融化形成后,具备融资优势或处于经营弱势的企业更易从事影子银行活动,且两者对于企业影子银行的扩张效应具有叠加影响。本文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风险问题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数量和价格效应
    沈小源1, 李惟简2, 张兴祥1
    2024, 44(1):  103-120. 
    摘要 ( )   PDF (3316KB) ( )   数据代码等(2323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数量和价格两种配置效应出发,构建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流动人口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探究了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升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所在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升对其子女随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数量配置效应而非价格效应,即劳动力市场化通过降低就业和落户门槛,改善了流动家庭幼儿抚养比和内部分工,使其更可能做出子女随迁决策,而非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来影响其决策;(3)对于技能水平较高的家庭、在省内流动的家庭和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城市的家庭,劳动力市场化对其子女随迁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政策借鉴。
    数理模型园地
    新型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工资和工资差距的内在机制
    皮建才, 范衍玮
    2024, 44(1):  121-136. 
    摘要 ( )   PDF (28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新型基础设施的产品偏向性出发,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探讨了新型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工资和工资差距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直接带来的效率提升可以促进各类劳动工资增长,但间接导致的要素重新配置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总效应取决于资本与各类劳动之间的替代性以及技能型中间品与非技能型中间品之间的替代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技能型产品偏向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可能导致工资差距扩大,但可以带来劳动工资的“普惠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