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16
    上一期   
    精准扶贫政策之益贫式增长效应*
    范从来1, 赵锦春2
    2023, 43(11):  4-16. 
    摘要 ( )   PDF (2031KB) ( )   数据代码等(8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益贫式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6—2019年宿迁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村级益贫式增长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精准扶贫政策干预下,村级实现“强益贫式增长”,其机制在于,改变低收入农户生计模式、强化“三保障”、提升收入稳定性,而增强收入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强;(2)帮扶措施实施广度与精准度较低造成扶贫项目收益减贫成效不足;(3)救助补助类收益能明显提升教育与医疗保障水平,但住房保障益贫性有限;(4)精准扶贫政策能促进较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增收,也呈现较强的县域益贫性。这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仍是难点,因此,应加大经济薄弱村产业帮扶力度,在提高贫困标准、强化分类施策的同时,提高帮扶精准度,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益贫式增长成效。
    碳税征管的理论实践与策略选择*
    白彦锋1, 岳童2, 童健1
    2023, 43(11):  17-29. 
    摘要 ( )   PDF (1841KB) ( )   数据代码等(1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征碳税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本文明确了碳税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碳定价政策的“减碳”功能定位,并从与碳交易市场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开征碳税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碳税税制设定的基本理论,税率设定问题形成了边际社会损害成本和动态税率定价理论,税制设定问题则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定价原则;讨论了碳税的双重红利效果,并明确了实现双重红利既需要依靠绿色税制的变迁,又需要绿色财政政策配合;提出开征碳税的策略选择,结合各国碳税征管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以开征碳税为契机,构建并完善碳定价机制、碳减排复合机制和绿色财政体制等政策建议。
    中国绿色税制改革的经济效应与碳减排效应*
    2023, 43(11):  30-41. 
    摘要 ( )   PDF (1743KB) ( )   数据代码等(1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社会核算矩阵,本文建立了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对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税负水平提高、车辆购置税税负水平降低的政策趋势进行模拟。研究发现:(1)在设定的模拟范围内,最优税收政策为“环境保护税税负水平提高25%以内,资源税税负水平提高50%~75%,车辆购置税税负水平降低50%以上”;(2)环境保护税与资源税组合政策实施时,环境保护税税负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政策的综合表现变差,而资源税则相反;(3)模拟结果表明,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改革对电力等重排放行业的碳减排有着积极作用;(4)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和第二产业地方性收费负担的减轻能够调和改革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两难困境。
    新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能耗与碳排放*
    张宇宁, 王艳华, 王克
    2023, 43(11):  42-55. 
    摘要 ( )   PDF (2017KB) ( )   数据代码等(22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四经普就业数据,将结构化的宫泽乘数和居民部门“资本-收入-消费”内生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评估比较了“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计划与传统基建情景的经济效应、能耗与碳排放,并使用熵权TOPSIS法识别出影响七大类新基建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新基建投资的经济效应与传统基建相比较弱,但新基建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分别下降至048吨标准煤当量/万元、097吨/万元,实现2563%的二氧化碳减排;(2)单位投资效益上,新基建的GDP乘数(114)虽略低于传统基建(133),但其内生消费拉动的产出占比更大,表明新基建投资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3)受益于良好的能耗与碳排放绩效,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效益水平分别达到065和060,高于5G、特高压等五类新基建。总之,本文通过识别七大类新基建在经济、能耗与碳排放上的短板因素,可为新基建投资的布局方向与优化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基于网络溢出的视角*
    黄先海, 王芳, 杨高举
    2023, 43(11):  56-69. 
    摘要 ( )   PDF (2067KB) ( )   数据代码等(43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使用2006—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在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刻画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专利数量、质量和效率);(2)数字化转型程度与企业创新呈现U型曲线作用关系,表明存在正向创新效应的数字化程度“门槛值”;(3)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网络溢出效应和贸易网络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创新,且存在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溢出效应;(4)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和平均数字化转型程度及数字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大。
    产业政策与僵尸企业形成*
    徐业坤1, 陈十硕2
    2023, 43(11):  70-84. 
    摘要 ( )   PDF (2282KB) ( )   数据代码等(152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以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对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而地方产业政策则会加剧僵尸企业的形成;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市场分割、市场竞争以及去产能政策会调节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上述结论从宏观产业政策的角度提供了我国僵尸企业成因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为协调央地关系、僵尸企业出清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双循环与经济增加值解构: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李跟强1, 潘文卿2
    2023, 43(11):  85-98. 
    摘要 ( )   PDF (2030KB) ( )   数据代码等(221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价值链的视角,构建双循环增加值构成模型和嵌入双循环框架的经济增加值(GDP)核算模型,并利用OECDAMNE数据库实证考察2005—2016年中国双循环的增加值构成、内外互动特征及其对中国GDP的贡献。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规模高于外循环,内资企业是双循环中占比最大的市场主体,但外循环在引致增加值的能力上优于内循环;(2)中国内循环蕴含的国外增加值主要来自东亚等地区,而由中国创造的国内增加值经由外循环主要流向北美等地区,表现出中国内外循环在增加值来源和去向上的区域非对称性;(3)内循环贡献了七成以上的中国GDP,且内资企业贡献的GDP明显高于外资企业;(4)中国内外循环蕴含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内循环对本国GDP的贡献程度、经由外循环对世界GDP的贡献程度均稍逊于美国,但均在2005—2016年呈现积极的上升态势。中国应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内外资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中的同群效应*
    范小海, 岳希明
    2023, 43(11):  99-112. 
    摘要 ( )   PDF (1815KB) ( )   数据代码等(17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法研究了同群效应在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同村居民参保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个人参保概率显著增加0129~0174个百分点;(2)同村居民缴费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个人实际缴费额提升的概率增加0654~0660个百分点;(3)同村居民平均缴费档次提升1档,个人的实际缴费档次提升的概率增加384%~444%;(4)在一定条件下,大群组中的同群效应大于小群组;(5)女性群体、高学历者和年轻人群的参保行为具有更大的示范效应。这表明,社会规范和社会学习是同群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