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16
    经济热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研究*
    甘小武, 邹进文, 朱华雄
    2021, 41(9):  4-19. 
    摘要 ( )   PDF (89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财政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根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当今财政工作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移动的库兹涅茨曲线*——新时期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与意义
    刘李华, 孙早
    2021, 41(9):  20-34. 
    摘要 ( )   PDF (87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判断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客观评价中国各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在统一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收入不平等因素,构建了一个人口数量、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同时内生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GSS数据构造收入不平等指标,使用中国省际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倒U型曲线将逐渐向左移动,即最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这一发现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渐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
    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
    马勇, 黄辉煌
    2021, 41(9):  35-54. 
    摘要 ( )   PDF (13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全球42个主要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增长上具有显著作用,双支柱政策在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性上具有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2)盯住贷款的宏观审慎工具和针对借款人、贷款人的宏观审慎组合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3)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扩张上的作用不显著,但其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发达经济体双支柱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总体显著,其中货币政策效应更为突出;(4)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下行周期优于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效应在上行周期优于下行周期;(5)只有个别宏观审慎工具会对失业率、消费和物价产生微弱的负效应。
    不同监督情境下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蒋樟生
    2021, 41(9):  55-70. 
    摘要 ( )   PDF (104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为了应对外部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多重压力对农业升级与发展的影响,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本文从政府干预视角分析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两种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重点分析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以及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参与公司外部治理这两者所发挥的不同监督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一致。政府补助产生替代效应,税费返还则产生互补效应。第二,持股监督(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能增强政府补助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能增强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第三,审计监督(社会审计事务机构的审计意见)会减弱政府补助支持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会减弱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制定适宜的创新支持政策,以及合理发挥持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内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人口流动推动了企业异地并购吗*
    李嫦, 邵雨卉
    2021, 41(9):  71-84. 
    摘要 ( )   PDF (8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中国企业异地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人口流动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级市之间流动人口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人口迁入地企业在迁出地进行并购投资的规模,且这一推动作用在高学历流动人口和从事金融行业的流动人口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目标公司所在地(人口迁出地)投资者保护程度越差、市场化程度越低、传统儒家文化越浓厚或当代文化包容度越低时,流动人口对企业异地并购的推动作用越强。本文揭示出流动人口可帮助企业在异地并购中消除投资壁垒,为户籍政策调整和促进企业跨区域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的地方逆向因应实证研究*——基于纳什均衡理论视角
    王卓, 丁洪彬
    2021, 41(9):  85-98. 
    摘要 ( )   PDF (86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2016—2020五年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780个通过第三方机构实施的专项评估而脱贫摘帽。在实地评估中,第三方评估机构与地方多元参评主体的良性互动很多。但一些地方利益主体对评估工作的逆向因应并不是一种良性互动。逆向因应是指在贫困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中,受评估地方通过虚假配合、不配合甚至人为设置障碍等方式对第三方评估工作的消极响应。这种消极响应使第三方评估机构步入“低效率陷阱”和“双重利益博弈陷阱”,也使中央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弥补中央与地方贫困治理信息不对称的愿望落空。本文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框架分析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地方政府、贫困户三者间的博弈,并结合某贫困县退出评估的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发现:贫困县退出评估的运行过程中,有部分贫困户和地方政府干部倾向于采用反评估的因应第三方策略。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与第三方评估机构非良性互动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抑制地方政府逆向因应、促进正向因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建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贫困治理成效验收的有效机制。
    清洁能源发展对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基于金融规模的视角
    魏丽莉, 杨颖
    2021, 41(9):  99-112. 
    摘要 ( )   PDF (8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负向作用,并且在不同清洁能源产量地区的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以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提高,促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显著提高,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的冲击作用有所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在清洁能源发展对东西部地区总体就业规模有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基于此,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金融部门提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就业创造和能源结构优化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