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5-16
    经济热点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影响
    因素实证检验*
    罗来军,李军林,姚东旻
    2015, 35(5):  5-16. 
    摘要 ( )   PDF (14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使用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资产增长、人力资本、企业利润、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劳动比、企业存货起明显的负向作用,外国直接投资等变量几乎不起作用。研发投入、银行贷款与政府补贴的实证结论与人们的正常预期不同,研发投入对生产率要么不起作用、要么起负向作用,银行贷款与政府补贴对生产率起着扭曲与阻碍作用,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了上述结论。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CHIPS 8 000农户数据
    胡霞,丁浩
    2015, 35(5):  17-25. 
    摘要 ( )   PDF (1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构建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实现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然而,现实中土地流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流转速度仍然很缓慢。本文通过Probit模型对CHIPS2008的8 000户农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IVProbit和2SLS方法来回避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家庭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增大有助于提高农地流动的概率,但非农就业比对土地流转的正面作用会受到来自农业兼业化的负面影响。第二,与非农就业收入水平相比,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更高,这揭示了城乡分隔体制下的中国小农经营与外国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化农场经营行为方式是有差异的。第三,养老和医疗保险可以减少农民家庭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对土地作为社会保障手段的依赖程度。但从具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有无城市户口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要比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因素更为显著。
    理论探索
    消费稳定、消费增长与居民福利*
    ——对于扩大内需的新寓意
    陈太明
    2015, 35(5):  26-39. 
    摘要 ( )   PDF (18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居民消费取决于两个视阈的特征: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促进消费增长,但效果却不理想,而稳定消费作为被忽视的另一个视阈,值得关注吗?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城乡1985—2011年实际人均消费数据,测度消费增速放缓和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城乡层面两种福利成本的大小关系,从定量意义上说明稳定消费为扩大内需不容忽视的新视阈。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各省份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并不必然远小于消费增速放缓的福利成本,相关参数合理取值范围之内,前者大于后者是更为普遍的情形。因此,稳定消费视阈扩大内需具有不容忽视的政策空间,政府应该在把促进消费增长作为扩大内需工作重点的同时,合理兼顾消费稳定。
    中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朱含蓄1,贺本岚2
    2015, 35(5):  40-50. 
    摘要 ( )   PDF (1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测算了2000—2014年上中下游价格指数及各细分行业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效应,并分析了货币供给因素对不同价格指数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上中下游所有价格指数均能产生影响,对下游价格指数CPI的驱动效应最显著;上中游价格指数向下游价格指数逐级传导效应显著,但跨级传导效应呈递减趋势;同时下游价格指数的变动也会倒逼中上游价格指数变化,但跨级传导效应基本无趋势性。
    增长与发展
    递增阶梯电价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
    嵌入分时电价更有效吗*
    刘自敏1,张昕竹2,方燕3,余颖丰4
    2015, 35(5):  51-65. 
    摘要 ( )   PDF (19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了递增阶梯电价为实现收入再分配目的必然伴随着效率损失,进而探讨嵌入分时电价能否改善两难困境。理论模型刻画了递增阶梯电价追求再分配目的所致两类效率成本的特征、结构和类型,以及递增阶梯电价在实现再分配和最小化效率损失间的两难困境。基于杭州市居民用电和家庭收入等微观数据,使用工具变量,通过反事实场景构建和二次近乎理想需求函数(QUAIDS)模型,实证估算了阶梯电价为实现再分配目的而引致的家庭与社会效率成本,本文为系统评估和完善阶梯水价和气价等政策奠定了基础。
    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
    ——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及其应用
    张杰飞1,李勋来2,刘孟飞3
    2015, 35(5):  66-76. 
    摘要 ( )   PDF (1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公共经济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能否
    改善民生性公共服务*
    宁静1,赵国钦1,贺俊程2
    2015, 35(5):  77-87. 
    摘要 ( )   PDF (1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全国县级数据,运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总体上不利于民生性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医疗服务方面,改革对人均医疗床位数的影响虽不明显,但导致医疗支出比重相比于改革前下降了1167%。在公共教育方面,改革对中小学生数占人口比重产生了负面效应,且导致教育支出比重较改革前下降了419%。另外,笔者还发现,改革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省份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企业所得税竞争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
    潘孝珍1,庞凤喜2
    2015, 35(5):  88-97. 
    摘要 ( )   PDF (1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legislative power of tax in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but they still can take Chinesestyle tax competi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corporate income tax.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preferential corporate income tax measure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 lag model of panel data to conclude that, there is complementary strategy type of tax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nd the competition in normal preferential corporate income tax is more intense than real preferential tax.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nominal preferential corporate income tax, take measures to regulate corporate income tax competition behavior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but should also keep the continuity of government's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
    动态与综述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公共资本*
    金戈1,朱丹2
    2015, 35(5):  98-112. 
    摘要 ( )   PDF (19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提供了一个一般性分析框架,将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领域的众多研究成果统一在该框架中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清晰呈现了其理论发展脉络。首先,本文在基本模型中探究了该领域内学者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增长率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公共投资规则以及最优与均衡转移路径等。然后,通过逐个放宽基本模型的假设,本文考察了主要结论在扩展模型中是否依然成立。具体而言,本文分别在公共资本具有拥挤性而非纯公共产品性质,公共资本折旧率内生决定而非外生给定,公共投资同时以流量与存量形式而非仅以存量形式影响私人生产以及存在多级政府而非仅一级政府的假设下,对模型结论进行了检验。本文探讨了这些更反映现实的假定对结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进而指出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