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7-11-16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笔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视阈
    张雷声
    2007, (11):  5-8. 
    摘要 ( )   PDF (5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而且也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地位作了精辟的科学阐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湛论述开辟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视阈。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张宇
    2007, (11):  9-11. 
    摘要 ( )   PDF (3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系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实践经验,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阐述,并指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问题
    方福前
    2007, (11):  12-16. 
    摘要 ( )   PDF (8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并且被强调到“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和“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的高度。这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说明我们要在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上做出重大调整和变革。本文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三个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
    秦华
    2007, (11):  16-18. 
    摘要 ( )   PDF (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热点
    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
    王晋斌, 李南
    2007, (11):  19-25. 
    摘要 ( )   PDF (13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并附之以初次产品进口的国际贸易分工模式所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和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顺差变化幅度的轨迹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国内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转变这一过程。因此,贸易顺差的扩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不存在任何低成本的快速降低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
    理论探索
    劳动力市场收入冲击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杜凤莲, 孙婧芳
    2007, (11):  26-31. 
    摘要 ( )   PDF (14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业会造成不利的收入冲击,外部收入冲击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失业对食品和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同,平均而言,消费者对食品支出具有更强的修匀能力,教育水平对教育支出具有正向修匀作用。失业者实现再就业之后,食品支出比例显著下降,教育支出相对上升,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者教育支出依然具有负向影响。女性失业会降低家庭的食品和教育支出比例,女性再就业后会提高家庭的教育支出。
    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分析
    崔云
    2007, (11):  32-37. 
    摘要 ( )   PDF (22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大卫·罗默的假说,由于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实际的经济增长将呈下降趋势,即存在因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引起的"尾效"。1978—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平均每年约为1.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由于土地资源的消耗,在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降低了1.26%。按照这一数据推算下去,到203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因为土地资源的"尾效"而降低到目前经济增长率的74%;到205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将会因为土地资源的"尾效"而降低到目前经济增长率的57%。
    金融研究
    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非均衡模型——解析“中国之谜”与长期流动性过剩
    李治国
    2007, (11):  38-44. 
    摘要 ( )   PDF (18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不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上升而导致的过度货币需求,而且是因为不良贷款引发的货币供给有效性减弱。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从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以及货币市场非均衡等多个方面寻找对策。
    全流通进程中的中国股市全收益率研究
    陈璋, 李倞
    2007, (11):  45-50. 
    摘要 ( )   PDF (1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流通作为现阶段中国股市结构调整的核心,对股市整体收益有负面冲击,然而调整越早,负面冲击越小。交易税费、公司分红和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贡献随着全流通的推进有所变化,但是新筹资金对于收益分布始终具有决定性影响。
    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
    许荣
    2007, (11):  51-55. 
    摘要 ( )   PDF (7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管理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经济功能之一。金融体系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风险转移,使风险得到优化配置。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金融市场缺乏风险转移的交易工具,并没有大规模的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转移,近20年来,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衍生工具尤其是信用衍生工具的出现及爆炸性发展,发达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内部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风险转移。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
    谭燕芝, 文慧, 毛军民
    2007, (11):  56-60. 
    摘要 ( )   PDF (6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显现的巨大交易风险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已成为共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也就应运而生。但现有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乏力,对风险的易变性的把握不准,缺乏对风险的评价、预警的有效工具等;同时,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也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
    公共经济
    税收饶让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我国的选择
    张文春
    2007, (11):  61-65. 
    摘要 ( )   PDF (4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但由于许多国家在实行属人原则的税收管辖权时对本国投资者来自境外的所得实行了已纳税款抵免制度,即外国税收抵免制度,发展中国家发现,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会因为这种抵免机制而变得无效,本国放弃的收入会被转移到投资来源国的国库。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税收饶让应运而生。税收饶让实际上就是资本输入国要求资本输出国对其提供给投资者的税收优惠的保障机制。
    产业经济
    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影响
    孙伯良
    2007, (11):  66-70. 
    摘要 ( )   PDF (5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也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处理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效应。然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7%,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不降反升,显然这一现象不能用J效应来解释。本文通过深究人民币升值逆效应的原因,发现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逆效应”产生的深层因素。所谓“产业结构的区域不平衡”是指区域产业没有与本地区现有优势要素相适应。中国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区域平衡,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逆效应”现象。
    工商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新理念:从社会责任到社会资本
    易开刚
    2007, (11):  71-75. 
    摘要 ( )   PDF (4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争相研究的课题,原因就在于,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但同时又面临生态环境污染、员工利益受损、城乡差距扩大和社会秩序失范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义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商业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行为边界和价值规范。虽然不同学者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不容置疑的是,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创造主体,而且是在一定伦理规范下运营的责任承担主体。因此,企业必须正视企业社会责任时代的企业应该主张什么样的管理理念、战略、结构和方法,以使企业能够抵御风险、提升能力和稳步发展。
    动态与综述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讨论综述
    杨万东
    2007, (11):  76-80. 
    摘要 ( )   PDF (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学习型政府,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密切相关。为此,有必要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讨论做一综述,以便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