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思危."创新三诀"[J].中国改革,2007,(2). [2] 刘燕华.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7-05-29. [3] 王渝生.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N].光明日报,2007-08-02. [4] 刘凤良,徐少锋.技术变迁中的赶超机制研究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 [5] 李虎军."创新中国"路在何方[J].财经,2007,(18). [6] 张杰,张少军,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创新动力的生成与衍化机制:产业技术轨道视角[J].当代财经,2007,(1).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技术创新课题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J].经济,2007,(1/2). [8] 许绍双,隆定海,张文兵.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2). [9] 徐佳宾.论新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10] 吴延兵.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7,(5). [11] 宋小保,刘星.股东冲突对技术创新投资选择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2007,(1). [12] 卢荻.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经济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13]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6). [14] 徐哗.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内生机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15] 宋耘,曾进泽.技术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程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7,(6). [16] 汪海粟,韩刚.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联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 [17] 曾云敏,贾根良.建设创新型国家:探寻新的发展战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18]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走向新经济模式[J].财经,2007,(8). [19] 刘拓.模仿与创新[J].经济管理文摘,2007,(18). [2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以创新的理念和行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创新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 [21] 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6). [22] 柳洲,陈士俊.两种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