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8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8-04-16
    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观测手段——关于宏观经济晴雨表的总体设计
    贺安
    1988, (2):  1-7. 
    摘要 ( )   PDF (27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指出了编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重要意义,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晴雨表由五大指标构成,并提出了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四大判断规则。据此,对“一五”、“二五”和“六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了分析。
    中国市场发育的特点、阶段和步骤——兼论按市场发育的阶段性进行配套改革的思路
    周振华
    1988, (2):  8-14. 
    摘要 ( )   PDF (3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我国市场发育的三重约束条件出发,分析了我国市场发育的基本特征。并抓住我国市场发育的核心问题,即市场主体的形成,提出了我国市场发育三阶段假说,认为我国市场的发育不是细胞分裂式的进程,而是脱壳生成式的演化。根据目前我国市场发育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市场发育的有关措施。
    财贸 金融 价格
    金融政策目标的选择及实现
    贝多广
    1988, (2):  15-19. 
    摘要 ( )   PDF (16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得当的金融政策,如同设计得当的其它经济政策一样,能够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在设计金融政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可能就是政策目标的选择。对于政策目标,一种观点认为,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条件下要维持高的投资水平,只能通过提高储蓄比例来扩大储蓄规模,于是,政策的出发点自然是降低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平均储蓄倾向。
    政治经济学
    只有按劳分配,没有劳动力商品
    胡培兆, 欧阳元松, 林世昌, 赵履宽
    1988, (2):  20-25. 
    摘要 ( )   PDF (16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贯彻需要商品、货币作媒介,但按劳分配与劳动力商品不相容,只能择一舍一。
    没有按劳分配,只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欧阳元松
    1988, (2):  25-29,20. 
    摘要 ( )   PDF (1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存在实现按劳分配的条件、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已应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为基本形式,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为补充形式。
    按劳分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林世昌
    1988, (2):  30-34,20.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既是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可以得出的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
    应通过劳动市场实现按劳分配
    赵履宽, 杨体仁
    1988, (2):  34-39,20. 
    摘要 ( )   PDF (1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建立劳动市场而不是劳动力市场来分配体现人的因素的生产要素和实现按劳分配。
    经济体制改革
    国营大企业购买小企业的情况调查
    马洪, 田源, 任兴洲
    1988, (2):  40-43. 
    摘要 ( )   PDF (8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国家新增投资和企业财力有限,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难以得到必要的扩大再生产资金,而一些经济效益很低或亏损的企业,却长期依靠国家补贴维持生存,成为社会的负担。如何同时搞活这两类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深化经济改革中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业经济 农业经济
    论企业集团的发展与环境——重新构造我国工业组织结构
    章钢柱, 张少华, 钟义
    1988, (2):  44-49. 
    摘要 ( )   PDF (1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根本问题是有效地解决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企业重组问题。从微观上来看。通过横向联合,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并可取得优势互补,实现组合经济性。从宏观上来看,横向联合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是横向经济联合最重要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
    试论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周惠兴
    1988, (2):  50-54. 
    摘要 ( )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相继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一部分中小型工商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责任制。这种以承包、租赁为特点的企业经营方式,简化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挖掘企业潜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要把企业的潜力真正挖掘出来,还必须在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的同时,进行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工资功能
    曾湘泉
    1988, (2):  55-59. 
    摘要 ( )   PDF (8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世界各国工业化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作为从事工业生产劳动者获取报酬方式的工资,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来说,这由著名的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分析给出了明确的判断。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对产业结构的调节功能如何,这仍是未能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市场调节下的工资利益导向功能、绝对工资水平调节机制以及有计划的相对工资调节机制三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工资功能展开讨论,以加强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的作用形式的认识。
    财贸 金融 价格
    基本工资与基本生活物价指数挂钩浅议
    王赋
    1988, (2):  60-63. 
    摘要 ( )   PDF (1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提高,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和不降低是我们必须格守的原则。在物价上涨趋势下如何保障职工实际所得不降低已成为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对此发表一点浅论,以求教于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
    收入增长与收入稳定——支配农民经济行为的双重意识
    姜近勇
    1988, (2):  64-68. 
    摘要 ( )   PDF (1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经济改革,从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恰当形式出发,选择了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的基本支撑点。农民家庭这一具有传统稳定性和特定结构的社会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重新登上了我国经济的舞台。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则被推到了前台,其经济行为和选择倾向已经成为决定农村这几年变革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制约农村改革的进展。这里要完整而准确地描绘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实际调查中的直接感受和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很快印证了我们起初的一个先入之见:追求收入增加已经成为支配农民行为的重要调节杠杆,致富冲动作为农民家庭进入市场的原动力已经充分显现。
    试论汇率调节贸易收支的局限性
    张宇贤
    1988, (2):  69-73. 
    摘要 ( )   PDF (17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73年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以来,汇率已越来越成为各国调节贸易收支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汇率既不可能脱离外部条件而独自发生作用,也不可能不受到自身存在的各种抵消因素的制约,因而,汇率的调节作用也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正确认识这种局限性,对适时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汇率策略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综述 书评 书序
    我国承包经营责任制若干问题综述
    周传龙
    1988, (2):  74-79. 
    摘要 ( )   PDF (15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战略性选择。因为它较之于现阶段的其它企业改革形式,具有更广泛的可行性和显效性。本文试对近年来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科学讨论会纪要
    罗琼
    1988, (2):  80-80.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邀请校内外经济理论工作者40余人,围绕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讨,现将此次会议的讨论内容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