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16
    经济热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
    刘元春, 刘晓光
    2021, 41(12):  4-10. 
    摘要 ( )   PDF (38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一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层面认识到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基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社会秩序和谐、政治基础夯实的必然要求。二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理论逻辑推演,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当前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是必须超越一般的思想争论,在理论的批判中通过构建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实施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构建三大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数字金融能力与相对贫困*
    罗煜, 曾恋云
    2021, 41(12):  11-29. 
    摘要 ( )   PDF (11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定义了“数字金融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的效应和作用渠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均显著地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交互效应显示,在相对贫困样本分布越多的能力水平上,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减贫的概率越大。这种交互特征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的机制方面,提升收入、促进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购物渠道四个中介渠道的贡献比例差异值得特别关注。致力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提升相对贫困群体不同层次的数字金融能力。
    数字金融发展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来自中国农信机构的证据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2021, 41(12):  30-41. 
    摘要 ( )   PDF (7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政府大数据赋能城市创新: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徐霞, 吴福象, 王兵
    2021, 41(12):  42-56. 
    摘要 ( )   PDF (10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性差的问题。政府大数据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宝库,是赋能城市创新、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政府传播视角,通过Netlogo仿真实验识别了影响政府大数据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将其纳入企业公共信息资本积累函数,以此拓展了企业横向创新内生增长模型并探究了政府大数据赋能城市创新的微观机制;此外,本文以2014年实施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政府大数据对城市创新的赋能作用。理论研究表明:激励政府提高传播意愿和优化大数据传播情景能通过改善政府传播效果促进企业公共信息资本积累提量增速,加速企业创新、赋能城市创新;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创新指数的平均提升作用约为29%。为此,有序推广政府大数据惠民试点工程、多措多举推动政府传播环境的优化与制度供给,是助力城市创新的可行思路。
    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演进*#br#
    张红凤, 李晓婷, 王婷
    2021, 41(12):  57-68. 
    摘要 ( )   PDF (8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否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概率*
    李真, 刘永清
    2021, 41(12):  69-78. 
    摘要 ( )   PDF (6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深入探讨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能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其影响机制是通过学习效应实现的。本文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生产率的企业在面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该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更换贸易不确定性的度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房地产税渐进改革路径*——基于税制要素设计的实证研究
    张平, 姚志勇, 冯懿男
    2021, 41(12):  79-92. 
    摘要 ( )   PDF (8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的前提下,使房地产税成为地方重要税种是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重要政策目标,但在高房价收入比背景下,这二者相互冲突。本文基于房地产税制要素设计和微观家庭数据测算,探讨中国房地产税的渐进改革路径及其影响,认为鉴于居民纳税能力受高房价收入比限制,房地产税可从低税率、高减免起步;伴随房价收入比收敛,逐步提高税率、降低减免。起步阶段,税制改革应重视居民纳税能力和纳税意愿,优先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软着陆;在中长期,房地产税可逐步成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起到完善税制和地方税体系、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作用。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2010—2018年*
    王庆芳, 郭金兴
    2021, 41(12):  93-110. 
    摘要 ( )   PDF (10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