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16
    理论探索
    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 ——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时代土地集中效应比较
    黄少安1, 谢冬水2
    2013, 33(9):  5-21. 
    摘要 ( )   PDF (2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兼并和集中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关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是建立在阶级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本文重新检视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问题,并在对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说明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效应。本文旨在为推动我国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持,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土地流转和集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
    王晋斌
    2013, 33(9):  22-30. 
    摘要 ( )   PDF (1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探究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首先必须要服务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次,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但不需要通过汇率来逆向调节或大幅度校正这种不平衡,削弱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再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自我,不搞亚元。对于“汇率操纵”之类的非议,理性对待。未来人民币要继续加大防御性汇率政策的力度,防止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经济热点
    什么导致了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不平等
    李涛, 么海亮
    2013, 33(9):  31-40. 
    摘要 ( )   PDF (1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消费不平等作为反映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指标,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成因。采用中国跨省区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与净资产的不平等是导致其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此外,户主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对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学术前沿
    技术分析与超额收益率研究进展
    张学勇, 盖明昱
    2013, 33(9):  41-50.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分析能否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率是金融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早期理论界主要采用传统t检验方法,得出技术分析无效的结论;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布鲁克等人(Brock et al)基于传统t检验存在的计量误差,采取脱靴检验方法,认为技术分析能够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率,随后,有学者认为股票收益率呈现非线性相关的特征,采用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得到技术分析有效的结论;然而,数据窥查效应的剔除使得技术分析获得的超额收益率减少,遗传规划模型的应用也使得技术分析有效的结论受到了较大的质疑。因此,目前对于技术分析是否有效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依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公共经济
    中国城市土地财政最优规模研究
    ——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分析
    千慧雄1, 张黎娜2
    2013, 33(9):  51-63. 
    摘要 ( )   PDF (19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城市集聚力为标准,构建了最优土地财政规模模型,同时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土地财政规模,使得城市集聚力达到最大,这一最优规模与消费者工业品支出份额、住房边际成本增速、贸易成本、土地财政使用效率正相关,与工业品消费替代弹性负相关。
    逆向第三财政与收入分配不公
    程侃1, 罗婧2
    2013, 33(9):  64-70. 
    摘要 ( )   PDF (1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财政指的是政府通过支配国有经济利润而形成的财力分配活动。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节节高升,甚至国际金融危机也不能放缓其步伐。本文构建了一个上游国有企业寡头垄断,下游私营企业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证明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攫取了下游私营企业的创新红利,它们的高额利润来自于垄断地位。由于目前第三财政的收入几乎完全由体制内人群享有,故伴随而来的是体制内外人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工业化进程和足量农村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低工资,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体制下,不断膨胀的第三财政本身成为了恶化收入分配不公状况的一个原因,是一种逆向的财政机制,应该从支出入手进行调节。
    金融研究
    企业规模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
    肖争艳, 郭豫媚, 潘璐
    2013, 33(9):  74-86. 
    摘要 ( )   PDF (18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含有企业异质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易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中小企业产出下降幅度约是大企业的三倍。造成这种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受到限制。此外,货币政策冲击通过信贷市场放大了经济波动,经济中存在着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现象。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并谨慎选择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
    对外经济开放、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张中元
    2013, 33(9):  87-99. 
    摘要 ( )   PDF (15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9—2010年间16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按照沃格勒的方法测算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然后考察各地区对外经济开放、金融危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特别考察了金融危机发生后对外经济开放变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外资开放度的提高会降低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外资开放度不利于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状况有所改善;出口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会提高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贸易开放度对促进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趋于恶化状态。
    三农研究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省际农业生产效率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钱丽1, 肖仁桥2, 陈忠卫1
    2013, 33(9):  100-112. 
    摘要 ( )   PDF (2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碳排放量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内。首先,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生产效率,探索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并给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各省份、三大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60%的省份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为低经济低环境效率型,这些省份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田抗灾能力、农村用电量和研发经费的提高对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基础教育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