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长春,李淑霞.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与中国人力资本投资[J].学习与探索,2001,(2). [2] 课题组.核算性扭曲、结构性通缩与制度性障碍[J].经济研究,2000,(9). [3] 杨立岩.政府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的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1,(2). [4] 陆家骝.新资源因素与现代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与评论,2000,(4). [5]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2). [6] 张皓.大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7] 厉以宁.点评宏观经济热点话题[J].中外管理导刊,2001.(6). [8] 张立群.把握经济转机,推动经济转型[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2). [9] 邱晓华.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1,(9). [10] 李欣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对策[N].光明日报,2001-07-06. [11] 米建国,李建伟.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1,(6). [12] 王广谦.1997-2000年中国的物价、货币和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01,(8). [13] 课题组.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1年展望[J].管理世界,2001,(1). [14] 课题组.中国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选择[J].管理世界,2001,(1). [15] 张立群.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征及其近期发展态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1,(8). [16] 郭万达.不要低估美国经济泡沫破裂的负面影响[J].开放导报,2001,(6). [17] 王铮,吴斌.正确认识美国当前的经济泡沫[J].开放导报,2001,(6). [18] 林凌,刘世庆.美国经济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J].开放导报,2001,(6). [19] 刘崇仪.试论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J].财经科学,2001,(2). [20]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什么[J].开放导报,2001,(6). [21] 刘宪法.解读IMF春季报告[J].开放导报,2001,(6). [22] 杨帆.美国经济调整对中国是福还是祸[J].开放导报,2001,(6). [23] 课题组.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J].管理世界,2000,(5). [24] 解三明.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J].管理世界,2000,(5). [25] 仲大军.千禧年中国经济不再大起大落[J].中国国情国力,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