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艳玲.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1].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2). [2] 倪志良,赵春玲.发行国债对货币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影响[J].财政研究,2001,(10). [3] 刘邦驰.国债理论限度与实践分析[J].财经科学,2001,(6). [4] 郭庆旺,赵志耘.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 [5] 魏陆.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及其风险分析[J].财经研究,2001,(9). [6] 夏杰长,赵志耘.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判断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0,(4). [7] 拜晶,杨晓滨.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分析[J/OL].www.drcnet.com,2000-10-12. [8] 陈时兴,姚明龙.我国国债规模的金融经济分析[J].财政与税务,2001,(9). [9] 刘立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度量[J].宏观经济研究,2001,(8). [10] 李建兴.还是要增发国债[N].人民日报,2001-01-25. [11] 刘溶沧,刘晓路.积极财政政策:形势判断与走势分析[J].管理世界,2002,(1). [12] 刘立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1,(9). [13] 仲大军.中国需要积极财政的深层原因[J].中国国情国力,2001,(11-12). [14]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10). [15] 李扬.专家谈国债与创新问题[Z].今日证券,2001-11-16. [16] 易纲.中国国债市场的四个问题[J].投资与证券,2001,(5). [17] 高正章.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及对策[J].财政研究,2001,(10). [18] 刘邦驰,王勇.论中国国债利率及其发展[J].天府新论,2001,(2). [19] 郝联峰.国债市场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J].管理世界,2000,(5). [20] 刘溶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重点[N].经济日报,2002-01-28. [21] 陈共,李建军.居民认购国债空间的综合分析[J].财贸经济,2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