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俊婉,苏新宁,邓三鸿.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J].经济学家,2004,(4).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3-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 [3] 袁志刚,何樟勇.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4,(7). [4] 逢锦聚.新经济波动与宏观政策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5] 吴树青.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一点看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 邱明.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04,(12). [7] 吴晓求.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J].金融与经济,2004,(3). [8] 张军.宏观经济为何"过热"?[J].互联网周刊,2004,(32). [9] 金三林.成本软约束是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J].中国投资,2004,(6). [10] 沈坤荣.新一轮中国经济波动中的"黄灯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04,(9). [11] 卢宇荣.当前经济宏观调控下的货币政策取向[J].价格月刊,2004,(10). [12] 刘洁,郭海华.论我国当前经济过热的趋势与对策[J].江汉论坛,2004,(7). [13] 周立群,伍志文.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J].管理世界,2004,(10). [14] 胡培兆.淡出扩张性政策强化供给管理[J].经济学家,2004,(1). [15] 宋国青.警惕通货紧缩卷土重来[J].证券市场周刊,2004,(51). [1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通货膨胀、投资与经济增长--关于宏观调控背景的计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17]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7). [18] 石柱鲜,等.2004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7). [19] 纪宝成.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20] 崔之元.郎成平风波、"所有者掠夺"与好的市场经济[J].读书,2004,(11). [21] 杨瑞龙.谁来保护国有产权[J].中国金融,2004,(19). [22] 张维迎.舆论不要"妖魔化"中国企业家群体[J].学习月刊,2004,(11). [23] 谭劲松,郑国坚.产权安排、治理机制、政企关系与企业效率--以"科龙"和"美的"为例[J].管理世界,2004,(2). [24] 孙群燕,李杰,张安民.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J].经济研究,2004,(1). [25] 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 [26] 刘磊,刘益,黄燕.国有股比例、经营者选择及冗员间关系的经验证据与国有企业的治理失效[J].管理世界,2004,(6). [27] 徐涛.剩余索取权虚化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基于"清江体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 [28] 杨瑞龙.治理结构与竞争力[J].中国金融,2004,(22). [29] 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J].经济研究,2004,(2). [30] 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2004,(12). [31] 宁向东,高文瑾.内部职工持股:目的与结果[J].管理世界,2004,(1). [32] 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5). [33]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8). [34] 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 [35] 刘明宇,赵守国.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盈利软约束与自生能力[J].中国软科学,2004,(1). [36] 杨瑞龙.所有制、所有权、产权[N].人民日报,2004-11-09. [37] 厉以宁.论新公有制企业[J].经济学动态,2004,(1). [38] 洪银兴.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类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39] 杨瑞龙,卢周来.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利最优化--对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契约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4,(5). [40] 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 [41]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 [42] 周业安,等.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43] 肖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行为分析[J].改革,2004,(4). [44] 王小龙.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J].人文杂志,2004,(3). [45] 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04,(10). [46] 杨瑞龙,等.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4,(9). [47] 杨其静.科斯主义企业理论及其超越[J].经济学动态,2004,(10). [48]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49] 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管理世界,2004,(12). [50] 张旭昆.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12). [51] 汪立鑫.收入分化背景下的制度演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 [52] 荣兆梓.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为什么是适用的?[J].经济学家,2004,(2). [53] 何宇.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产权视角:一个不完全合约框架[J].经济学家,2004,(4). [54] 陈仲常,杨怡.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与现代企业合约理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4,(10). [55] 刘凤义,沈文玮.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56] 张杰.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4,(6). [57] 张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怎一个"上市"了得?[J].银行家,2004,(8). [58] 陆磊,李世宏.中央-地方-国有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J].经济研究,2004,(10). [59] 李义奇.中国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J].财经研究,2004,(1). [60] 朱南,卓贤,董屹.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与改革策略[J].管理世界,2004,(2). [61] 刘锡良,王正耀.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商业银行,2004,(11). [62] 时旭辉.超产权论及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4,(10). [63] 吴晓求.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9). [64] 吴晓求,等.构建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65] 曹凤岐.建立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J].中国金融,2004,(7). [66] 于殿江,周成建.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J].保险研究,2004,(4). [67] 梅君.消除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障碍[J].中国金融,2004,(1). [68] 赵振全,蒋瑛琨.我国资本市场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9). [69] 马君潞,牛凯龙.中国资本市场结构矛盾和系统风险[J].南开经济研究,2004,(1). [70] 张晏,龚六堂.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J].经济研究,2004,(7). [71] 张海星.中国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财政研究,2004,(7). [72] 姜鲁鸣.中国国防预算制度非均衡状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1). [73] 杨灿明,赵福军.行政腐败的宏观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74] 方晋.腐败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1). [75] 张馨.论财政监督的公共化变革[J].财政研究,2004,(12). [76] 王亚芬,梁云芳.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财政研究,2004,(11). [77] 罗关娟,袁钦.财政分权、地方利益与我国烟草产业发展[J].财政研究,2004,(8). [78] 金双华,孙晓峰.地方财政支出:实证分析和经验借鉴[J].财政研究,2004,(6). [79] 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和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80] 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1] 纪宝成,刘元春.市场秩序的构建模式及其治理的基本原则[J].经济学动态,2004,(2). [82] 洪银兴.市场秩序的博弈论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6). [83] 方福前.政府与市场秩序的形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7). [84] 刘伟.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经济质量[J].理论视野,2004,(6). [85] 谭崇台,周军.论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规则形成问题[J].经济评论,2004,(3). [86] 黄泰岩,张宏伟.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教学与研究,2004,(7). [87] 沈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汽车产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88] 王廷科,冯嗣全.金融发展、金融脆弱与银行国际化[J].财贸经济,2004,(7). [89] 郁建兴,徐越倩.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新角色[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90] 郁建兴,王诗宗.全球文化变革与我国的文化政治策略[J].教学与研究,2004,(2). [91] 严高鸿.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2). [92] 刘金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欧经贸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2). [93] 谢建国.激励相容、互惠贸易区规模与世界自由贸易[J].世界经济,2004,(7). [94] 胡祖六.汇率--事待商量[J].金融经济,2004,(11). [95] 刘元春.突破"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与"四面体假说"的不成立[J].开放经济评论,2004,(11). [96] 雷达,于春海.开放进程中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制度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97] 张军.2004年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J].互联网周刊,2004,(8). [99] 秦宛顺,靳云汇,卜永详.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7). [100] 陈志昂,方霞.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汇率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1). [101] 陈建新.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博弈及其制度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2). [102] 蓝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分析[J].金融纵横,2004,(1). [103] 尹翔硕,俞娟.论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决定因素[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2). [104] 何问陶,王静涛.从中、美、日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看人民币币值[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