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2-16
    理论探索
    评佩蕾斯的技术革命、金融危机与制度大转型
    贾根良
    2009, (2):  5-11. 
    摘要 ( )   PDF (1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世界经济就处于第五次发展巨浪从技术革命的导入期到拓展期的转折点上,它要求金融资本向生产资本移交经济的控制权,但金融资本却以信用泡沫回应这种客观要求。美国的次贷危机表明,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目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与"大萧条"时期相类似的制度大转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第五次发展巨浪导入期的直接结果,为了应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种制度大转型对中国经济前途的深远影响。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张雷声
    2009, (2):  12-16. 
    摘要 ( )   PDF (10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护物权”问题是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并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中提出来的。《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保护物权首先表现为法律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坚持平等保护物权”,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所作的新的实践和重要的理论创新。
    贸易、技术进步和工薪差距——关于克鲁格曼和利默之争的探讨
    董有德, 陈灵华
    2009, (2):  17-21. 
    摘要 ( )   PDF (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除了全面快速地提高全球经济的发展外,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90%的工人实际工资上升了大约15%,而其余10%的工人工资下降了大约25%[1]
    经济热点
    货币供应量能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吗?
    陈彦斌, 唐诗磊, 李杜
    2009, (2):  22-28. 
    摘要 ( )   PDF (1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表明,M0,M1,M2均对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影响,且不能预测通货膨胀。因此,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但是,即便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仍不能否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意义,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地发行货币。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
    钟水映, 李魁
    2009, (2):  29-34. 
    摘要 ( )   PDF (20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李咏涛, 李峰
    2009, (2):  35-39. 
    摘要 ( )   PDF (1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年,格罗斯曼和克鲁格(Grossman and Krueger)通过对4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型[1]。同年,帕纳尤(Panayotou)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并将其命名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环境质量与收入以及其他变量的回归上,没有对结果本身作出理论解释,这为该关系为何呈倒U型留下了讨论的空间。本文通过一个微观静态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指出研究倒U型曲线并不需要动态理论,也不需要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多重均衡理论、放松管制理论、公共部门理论,甚至不需要外部性理论。
    理论前沿
    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贡献
    何光辉, 庄雪峰, 杨咸月
    2009, (2):  40-45. 
    摘要 ( )   PDF (8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其开创性的研究使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作为创始人,他还将新经济地理学融入了主流经济学。此外,克鲁格曼还与几位合作者打通了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区经济学传统研究之间的通道,并对国际货币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经济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屈小娥
    2009, (2):  46-52. 
    摘要 ( )   PDF (2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现象,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省份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技术进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能源价格、制度因素等都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而中部地区同样因素的影响较弱,西部最小;制度因素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国际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外部不平衡的调整:历史的视角
    宋劲松, 王晋斌
    2009, (2):  53-59. 
    摘要 ( )   PDF (16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外部不平衡发生了三次大的调整,每次调整的背景和方式不同。20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外部不平衡是通过高增长背景下刻意的货币制度设计来完成的,是一种"渐进"的调整方式。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外部不平衡的调整是在高增长背景下,由货币"错配"引发的组合投资逆转带来的以货币危机形式完成的,是一种"休克"的调整方式。而2006年以来至今的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调整是在金融危机加速全球经济急速下滑的背景下,更可能依靠实体经济总需求的下降来调整,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中国应对制造危机的策略:日本经验的借鉴
    魏浩
    2009, (2):  60-64. 
    摘要 ( )   PDF (7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不可否认,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保持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国以及“世界加工场”。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自豪和欣喜,但同时更要注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当属“中国制造”危机。
    工商管理
    组织因素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欧阳桃花, 蔚剑枫, 苟大伟
    2009, (2):  65-71. 
    摘要 ( )   PDF (10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文化、资源相互协调与配合、产品开发组织架构等组织因素是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键因素。海尔洗衣机产品的开发,创建了面向市场的组织文化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新产品开发团队中,推行模块经理与型号经理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架构,较好地兼顾了产品开发中的市场、技术、成本三个维度,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绩效,创建了高绩效的新产品创新模式。
    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适应能力研究
    刘芳, 刘洪, 王成城
    2009, (2):  72-75. 
    摘要 ( )   PDF (6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有关组织的应激特性、组织生命、组织生态系统、组织学习等研究大量涌现,今天的组织不再像以前所设想的那样简单和机械,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适者生存”已成为其适应日趋复杂和动荡环境的不二法则,组织的竞争能力越来越显现为组织的适应能力。组织怎样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组织适应能力的形成机理是什么?这些在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以组织同一性(organizational identity,OI)为研究基础,以组织生命周期为研究背景来探究在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组织适应能力的内在本质特征与形成机理,试图为促进组织适应能力的理论研究做尝试性的探析。
    动态与综述
    信用等级转移问题讨论综述
    周丽莉, 姜凌
    2009, (2):  76-80. 
    摘要 ( )   PDF (11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巴塞尔(Basel)[1]协议中,银行的最低资本需求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的影响,因此正确地对公司进行评级并预测其变化十分重要。由于信用等级本身并非定量数据,并且在实际分析中不可能详细列举每个债务人的风险等级,这就导致在风险管理中信用等级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期大量的文献开始构建等级转移趋势框架,即运用转移概率矩阵来定量表示信用等级的变化。一、信用等级及转移矩阵概述信用质量的好坏一般使用信用评级机构的标准类别表示:AAA,AA,A,BBB,BB,B,CCC(如果出现D,表示违约状态),AAA表示公司的信用质量非常好,中间等级依次表示信用质量的下降,CCC表示公司接近违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