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6-06-16
    经济体制改革
    双重控制主体:宏观经济管理的动态考察
    范恒山
    1986, (3):  3-9. 
    摘要 ( )   PDF (15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果说在众如繁星的宏观经济控制论丛中,关于控制形式,控制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的探讨受到人们的特别偏爱的话,i那么,则很少有人问及控制主体。
    间接控制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传导机制
    黄泰岩
    1986, (3):  10-14. 
    摘要 ( )   PDF (8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所谓间接控制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来实现对企业活动合理协调的宏观手段。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市场,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必然要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和调节。
    论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形成的均衡点
    华生
    1986, (3):  15-22. 
    摘要 ( )   PDF (1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给价格形成基础问题的讨论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一点探索性的意见。
    政治经济学
    论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生产过程的所有权
    丁任重
    1986, (3):  23-28. 
    摘要 ( )   PDF (1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84年年底出现了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以后,如何在搞活微观的同时搞好宏观控制,实现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企业行为的合理化能否避开所有制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试论我国部门管理方式的转换
    马建堂
    1986, (3):  29-33. 
    摘要 ( )   PDF (9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部门管理方式的转换是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国家控制方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我国部门管理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干预。这种直控型部门管理方式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控制方式在部门管理上的表现,它造成了部门间的分割与封锁,带来了分散生产、重复建设等若干弊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实现与间接控制相适应的部门管理方式的转换。
    科技进步:需要与利益的交叉——兼论科技进步的经济环境
    解书森, 陈冰
    1986, (3):  34-39. 
    摘要 ( )   PDF (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考察,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一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内在逻辑的作用;二是由于经济社会运动对科技发展效应的结果。它们的结合点,往往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长点。本文的任务,则是从经济社会角度,对推动科技进步的经济社会动力及环境进行探讨。
    比较经济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与市场
    刘吉瑞
    1986, (3):  40-45. 
    摘要 ( )   PDF (1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是在公有制的基本框架下,引进被传统体制排斥的商品货币关系,以市场体系为基础建立新模式。与此相适应,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学者现在大都把经济运行的原则即决策、信息、动力、协调等机制作为区分、比较经济模式的标准。本文试图从市场协调的角度,比较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与市场的关系,然后探讨我国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市场关系的具体形态和作用机制、模式转换时期的市场与宏观控制等问题。
    苏联东欧国家运用经济杠杆的比较
    周新城
    1986, (3):  46-51. 
    摘要 ( )   PDF (9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苏联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除外)都强调要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充分发挥财政、信贷、价格、工资等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国家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是不一样的,因此,运用经济杠杆的目的以及运用程度,差别很大。本文想对这些国家(主要是苏联和匈牙利)运用经济杠杆的某些问题作一些比较。
    工人参加管理的比较研究
    喻春生
    1986, (3):  52-58.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工人参加管理的发展过程及指导思想。南、罗、匈和我国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全盘搬用过苏联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企业领导制度上,也都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过苏联的“一长制”。
    讲座 理论介绍 书评
    经济控制论讲座——第五讲 信息和通讯是粘合社会的混凝土
    周叔俊
    1986, (3):  59-63.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信息及其传输是进行经济控制的神经系统。经济管理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对所接收的经济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作出战略决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对已接收的大量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科学分析的结果。显然,没有信息和通讯,就谈不上经济控制,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也不可能有序地工作,正如维纳所说的:“社会通讯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计划经济学
    市场型宏观计划调控模式及其实现条件
    周晓寒
    1986, (3):  64-66.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型宏观计划调控同传统宏观计划调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以企业为直接调节对象,而是以市场为直接调节对象,是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调控。根据对市场变量的不同控制方式,市场型宏观计划调控可以区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模式。
    政治经济学
    加强消费基金宏观控制的基本出路
    贺安
    1986, (3):  67-69. 
    摘要 ( )   PDF (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基金的支出,在我国一般要占国民收入的70%左右。因此,如果从宏观上能够把消费基金控制住,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就会得到基本控制。从宏观上控制消费基金的办法主要不外乎有三种:①额度控制法;②比例控制法;③额度比例控制法。
    集体提留——一种新的地租形式
    鲁耕
    1986, (3):  70-71.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农村中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种生产制度下,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一般以家庭承包的形式,与集体签定承包合同,而后进行各自相对独立的分散经营。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与由相互平等的集体成员对土地的分散经营的“适当分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我国农村现在普遍实行的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
    工业经济 建设经济 企业管理
    乡村企业的“贫血症”及其对策
    刘田
    1986, (3):  72-74. 
    摘要 ( )   PDF (10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我们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对江苏吴县134个乡村工厂作了全面调查,通过百厂调查使我们看到:乡村企业总体上的“强大”,掩盖了部分企业隐患着的“个体或局部”的虚弱。突出表现是:应变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状态的基因之一是,乡村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健全,引起“贫血症”,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输血”渡日。如不加紧治疗,乡村企业不仅难以经受当前严峻势态的考验,而且,将逐步丧失其原有的优势和活力。
    讲座 理论介绍 书评
    “新三论”介绍——一、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刘迅
    1986, (3):  75-76. 
    摘要 ( )   PDF (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人普利高津(Ⅰ·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结构、耗散和生命》的论文中正式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自提出后,在世界科学界和哲学界轰动极大,颇受注目。人们认为,这一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综述
    近年来关于我国工资制度改革问题讨论综述
    刘晓燕
    1986, (3):  77-81. 
    摘要 ( )   PDF (1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是从1956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工资制度存在着低(工资水平低)、平(工资关系上的平均主义)、乱(工资标准混乱)、死(工资管理体制过死)等各种弊病,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见解和改革设想。
    讲座 理论介绍 书评
    《经济计划论》评介
    余学本
    1986, (3):  82-82. 
    摘要 ( )   PDF (8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计划论》(百百和、夏目隆、福田亘合著,日本三和书房出版)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经济计划论专著。它较为客观和全面地介绍了日本、法国、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实施过程及方法,详细地分析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计划体制改革过程和经验教训,并对计划体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设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计划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因而对于我们进行计划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