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政府环境信息披露提升环境治理成效
    时培豪1, 吴传清1, 黄庆华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2): 17-30.  
    摘要961)      PDF(pc) (9107KB)(2050)    收藏
    本文基于2010—2020年污染物排放数据,采用多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政府披露环境信息对微观主体环境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会激励企业开展环境整治行动,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发挥治理效应主要通过加大地区环保执法力度和强化公共环境监督两种途径实现。受政府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企业改善环境治理成效的同时会提升创新能力、经营效率和财务绩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框架与新见解
    林毅夫, 付才辉, 郑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9): 4-17.  
    摘要347)      PDF(pc) (2031KB)(673)    收藏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新视角,本文构建新结构环境经济学的新框架,并对主要的十三个领域提出新见解。就新框架而言,构建了“禀赋结构—生产结构—环境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的理论新框架和“双碳”战略的政策新框架。就新见解而言,从发展角度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不同,对应的最优环境结构不同,最优环境结构与最优上层建筑结构的关系也不同。从转型角度看,在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状态下,由于市场(政府)失灵等外生因素引致环境结构或上层建筑结构扭曲会进一步导致两者关系发生扭曲;在违背要素禀赋结构的扭曲生产结构下,特别是在重工业赶超战略导致的扭曲生产结构状态下,环境结构及其与上层建筑结构的关系均会发生扭曲,造成效率损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中国新能源汽车何以实现换道超车*——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
    王勇, 徐婉, 赵秋运, 刘长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9): 39-54.  
    摘要242)      PDF(pc) (2623KB)(607)    收藏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二十年间迅速发展,核心技术和市场规模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实现了“换道超车”。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瓶颈约束以及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政策的动态变化和相应得失,重点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功的根源进行了解释和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较充分地发挥了“有效市场”的作用,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了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的显性化,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有为政府”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地制定、调整、推行不同重点的产业政策。最后,本文从该产业案例中提炼总结了关于“换道超车型”产业的若干共性规律,进一步诠释了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的动态阶段性与改革性内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企业并购中的匹配效应*——并购溢价和标的公司盈利质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蓝发钦, 国文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5): 50-64.  
    摘要344)      PDF(pc) (10282KB)(457)    收藏
    基于2008—2019年中国公司并购数据,本文发现在短期和长期中,并购中均存在正向匹配效应,即并购溢价与标的公司盈利质量越匹配、收购方并购绩效越高;并且,本文证实了短期匹配效应的信号传递机制、长期匹配效应的投资效率和协同效应机制。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连续并购中也存在短期和长期匹配效应,但在受产业政策支持的并购中不存在长期匹配效应。本文拓展了并购溢价合理性的理论框架,为正确认识匹配对并购绩效和资源再配置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社保费征管与劳动收入份额
    刘长庚1, 2, 谷阳1, 3, 王宇航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10): 29-42.  
    摘要148)      PDF(pc) (2261KB)(421)    收藏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更是优化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举措。本文将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社保费征管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加强了社保费征管,使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401%。影响机制检验发现,社保费征管加强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的主要机制,是企业实际社保缴费愈发符合社保政策规定所产生的缴费“合规效应”,而非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引发的要素“替代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保费征管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效应对于位于社保支出压力较大地区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融资约束较低企业更为凸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新时期如何完善中国社会保险体制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提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政策分析*——2022年的回顾与2023年的展望
    刘伟, 苏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3): 13-23.  
    摘要990)      PDF(pc) (6031KB)(420)    收藏
    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3%,经济运行呈现V型走势,比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低25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急剧下滑、新冠肺炎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问题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此外,房地产危机、地方政府债务、汇率及货币危机、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点。鉴于此,2023年的政策目标应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需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形成政策组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田潇潇, 郭克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8): 4-17.  
    摘要306)      PDF(pc) (2090KB)(415)    收藏
    本文针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从污染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考察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及路径。主要结论是:(1)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2)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重度污染制造业行业绿色发展作用更明显;(3)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效应、能源结构优化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效应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鼓励制造业进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并采取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能源结构优化力度,促进高效、低碳型能源制造业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发展,形成以绿色知识、绿色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大调整下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2022—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4): 13-35.  
    摘要351)      PDF(pc) (3266KB)(400)    收藏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稳字当头的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8): 4-22.  
    摘要393)      PDF(pc) (13539KB)(399)    收藏
    2022年是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高发的一年。本文认为,“三重压力”叠加“两大超预期冲击”使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严重偏离正常增长轨道,呈现“快速探底”“压力加剧”的特征。但随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和宏观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核心经济参数的拐点纷纷到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底部将充分显现。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的进程将比2020年更加脆弱,将呈现非对称的“W型复苏”的运行特征。上半年宏观政策调整及时、靠前发力,但力度不足、效率下降;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必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此外,为保证全年经济目标的基本完成,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在中期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汇率风险和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
    张策, 王文清, 刘尔卓, 何青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5): 36-49.  
    摘要343)      PDF(pc) (10300KB)(397)    收藏
    在新发展格局下,现代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发展和安全的平衡。本文采用2005—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各行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暴露和国外产业竞争。研究发现:中国有426%的行业面临汇率风险暴露,资源品行业受到汇率冲击的影响最为严重,可贸易品行业受益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但汇率的敏感性远低于日美贸易战时期。中国有389%的行业面临来自美国的产业竞争,产业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产业的竞争力。除美国外,中国的产业竞争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国际化的困难和应对。本文的研究对于汇率风险管理和产业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银行竞争、企业债务与“脱虚向实”——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
    彭方平, 王茹婷, 廖敬贤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3): 82-97.  
    摘要461)      PDF(pc) (10069KB)(397)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中国银监会降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门槛作为外生事件,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加剧对企业债务和投资带来的影响。在实证方法上,本文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识别,该方法能克服传统线性回归的模型误设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正则偏误问题。本文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加剧能显著降低企业负债成本,提高企业长期借款的融资能力,并促进企业“脱虚向实”。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发现银行竞争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小规模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本文研究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改善企业金融化现象,以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对投入产出模型性质的理论思考#br#
    张红霞, 夏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5): 78-94.  
    摘要441)      PDF(pc) (11087KB)(370)    收藏
    投入产出方法作为一种经验研究方法被大量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但是模型假定与方法性质的理解却是合理使用投入产出方法的前提。投入产出模型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以生产为中心、结构性和方法的系统性。投入产出需求拉动的数量模型和成本推动的价格模型构成了其核心分析框架,两类模型都是以生产为中心;数量模型和价格模型所体现的产业间相互影响不仅包括直接联系,也包括间接联系,从而具有结构性特征。从系统性来看,这一分析框架以生产为核心形成模型的内生边界,并可以进一步对内生边界和概念进行调整;此外,通过引入分配系数建立供给驱动模型,以及与优化模型相结合扩展为广义投入产出模型体系,构成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性质出发,对投入产出方法结构性的内涵、模型系统内生边界的划分和调整、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模型体系的对称性,以及广义投入产出体系的对偶性等若干基本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由此提出笔者对投入产出方法性质的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人工智能与企业内工资差距:任务偏向还是技能偏向
    姚笛, 陈东, 郑玉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9): 99-112.  
    摘要178)      PDF(pc) (2070KB)(369)    收藏
    鉴于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且会导致企业内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发生变动,本文采用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偏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扩大了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和技能工资差距,但任务偏向较之技能偏向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在发展速度较慢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尤为突出;机器人应用的生产率效应是导致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因,虽然劳动要素错配以损失部分生产率效应为代价,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的扩大。本文认为加大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再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是实现企业内“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基于网络溢出的视角*
    黄先海, 王芳, 杨高举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11): 56-69.  
    摘要165)      PDF(pc) (2067KB)(367)    收藏
    本文使用2006—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在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刻画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专利数量、质量和效率);(2)数字化转型程度与企业创新呈现U型曲线作用关系,表明存在正向创新效应的数字化程度“门槛值”;(3)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网络溢出效应和贸易网络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创新,且存在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溢出效应;(4)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和平均数字化转型程度及数字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区域经济分化与空间动能解析
    孙三百, 张可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5): 21-35.  
    摘要324)      PDF(pc) (10725KB)(365)    收藏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银行业竞争加剧还是抑制了企业金融化*
    何运信, 陈飞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6): 50-63.  
    摘要368)      PDF(pc) (12361KB)(364)    收藏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金融化有多种关联机制,既可能加剧企业金融化,也可能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抑制了企业金融化。(2)银行业竞争不仅缓解了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有助于缩小金融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进而抑制企业利润追逐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而且通过引导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了企业创新,从而对实体企业金融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此外,银行业竞争还通过促使银行积极发挥信息监督作用,抑制了企业内部人金融投机套利的机会主义行为。(3)银行业竞争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扭转经济“脱实向虚”的局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容错机制能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吗
    杨天宇, 朱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10): 4-16.  
    摘要528)      PDF(pc) (2009KB)(347)    收藏
    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国有企业实施的容错机制为切入点研究国有企业创新问题,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纳什均衡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1)正向激励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低风险创新激励,但不能提高其高风险创新激励;(2)正向激励和容错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国企高管的高风险创新激励。本文以中央企业建立容错机制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9年央企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上述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容错机制对竞争性行业和高管年轻化的国有企业的高风险创新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为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优化国有企业容错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信息化冲击、数字化政府与出口结构升级
    刘文革, 耿景珠, 杜明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4, 44 (1): 7-20.  
    摘要141)      PDF(pc) (2523KB)(343)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各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数字化政府建设指数,并考察了数字化政府建设对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有利于推动出口结构升级,系列因果推断及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该结论可靠。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能够跨越“数字鸿沟”助力出口结构升级,且对中西部地区和人口红利薄弱地区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政府建设通过创新驱动效应、进口中间品种类扩张效应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效应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此外,数字化政府建设能够通过促进资源在城市间再配置及产品新增消亡推动出口结构升级。拓展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与数字化政府实现有效联动,共同助力中国出口结构升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区域一体化政策、要素流动与居民获得感提升*——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陈喜强, 姚芳芳, 马双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 42 (6): 96-112.  
    摘要267)      PDF(pc) (15280KB)(342)    收藏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意图是通过弱化要素流动壁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本文从交通互联互通、行政壁垒弱化、经济合作和劳动力流动四个角度构建政策措施指数,从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居民获得感两个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在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可对等地提升居民获得感,行政措施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政策措施。(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是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客观基础,区域一体化政策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3)区域一体化政策中的交通措施和行政措施通过引导资本形成扩散效应能显著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渠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市场分割与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发展
    董雪兵, 崔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3, 43 (9): 69-84.  
    摘要160)      PDF(pc) (2181KB)(340)    收藏
    省际交界地区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囿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洼地”。本文从行政壁垒阻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利用县级面板数据和省际市场分割指数,分析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对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边界对省际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面影响,且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提升而加剧。进一步地,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不利于交界地区产业集中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制约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是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